放假了,本以为能好好看戏过过瘾,奈何家中有事,哪里也去不了,只好南风广场、西花园看戏过过瘾。看了几天,感触颇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一、 老艺人功底深厚。看了几天,见过的老艺人(在这里不说艺术家,现在艺术家不值钱,简直比白菜还便宜)大致有:刘望义、闫景平、樊顺海、薛耀宝、张尚礼、朱根六、王天娥(音)等,一个个技艺精湛,举手投足全是“范儿”,让人不禁感慨正规训练出来的就是不一样。我们不说那些慷慨激昂、字正腔圆等陈词滥调,虽然是自乐班,说白了就是自娱自乐,但是老人们一个个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严肃对待,丝毫不亚于在正规的台上演出,这与“广大戏迷”心目中的偶像“梅花”在大型晚会上屡屡假唱,何止是天壤之别!

二、 传统唱腔受欢迎。在这里,男的唱“闫派”、女的唱“冯派”,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十个有八个不出这两派,偶有张家“表功”、杨翠花“断桥”、俊英腔“西厢人去”、“马嵬坡”、大净(绕到京剧上了,没办法,从俗吧,俺们叫大花脸)“包公”等唱段,总而言之,以“硬头戏”为主。其他少见,三花脸干脆没有。

三、 百花齐放才是春。白馍夹肥肉好吃,天天吃起来也腻。有一天,连上了三个“冯派戏”,让我这资深冯派戏迷都有点感到有点过分了,因为折子戏全是精华,不比本戏,起承转合,观众有喘口气的机会,平复平复情绪。这家伙,从一开始,观众脑子里那根弦就绷得紧紧的,唱完半天了,大叫一声“好”,才回过劲来。可还没等完全松开,又绷紧了,要是橡皮筋,怕是也拉断了。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俊英腔”,上世纪八十年代,“俊英腔”横空出世,震惊蒲坛,并且一路过关斩将,夺梅而归,毕老师在《大音绝唱》里对其评价颇高,称其为“(蒲剧)动听,从武俊英开始。”虽然我不喜欢其婉转百回的唱法,但是平心而论,武俊英唱“俊英腔”确实好听。麻烦在于,“俊英腔”大热以后,迅速蔓延,从闺门旦到整个小旦、到青衣、到老旦,更可笑的是居然有人把冯派唱腔融入“俊英腔”,用到泼辣旦唱法中,还洋洋自得。遍地开花的“俊英腔”引起一部分戏迷反感,盖因此,不是对武俊英有意见,同理,“孔氏唱法”也一样。

四、 老有所乐,精神抖擞。前天早上,一个老汉,很老的老汉,走起路来战战兢兢,站在那里哆哆嗦嗦,说话也是有气无力,但是,老汉往麦克前一站,音乐一起,“耳听得”三个字一出口,眼里立马精光四射,腰也直了、背也挺了,整个像是换了一个人,底气足、声音亮、身架也有,把一个斗奸佞、战凶顽、舍得一身剐的清官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人有信仰、没信仰到底不一样。或许在他心目中,信仰就是蒲剧、就是闫老板,有了它,就有精气神;没有它,就是奄奄一息、日暮西山。不知道我们老了以后,能不能有这个老头的精神。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