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府是罪魁
戏曲的衰落固然存在时代因素,但政府的轻视,文化主管部门的腐败无能也加速了戏曲衰败的进度,甚至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负面后果。文化局总以一句“财政缺乏支援”来推卸所有的责任。作为主管文化的行政单位,其实可作为的空间很大,但这么多年来一件实质性的救护也没做。等钱等政策是无能的一种表现。莆田文化局爱折腾,功利心极重,大搞形象政绩工程,不重视长期发展,不培养新人才,新观众,不规范市场,不建立有效的行业约束机制和健康的文化生态链。
花2个亿建造莆仙戏大剧院,荒唐至极!艺校生存难以为继,剧种即将消亡,天天在喊财政困难,而此时却一夜暴富似的胆敢花2个亿造一个“蚊子馆”!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意义重大”!一则是形象政绩,二则2亿水分很大,贪污的空间也很大。
莆仙戏堕落于此,莆田文化局该负最大责任!
二、 编剧缺人才
莆仙戏拥有全国最丰富的剧目,拥有如郑怀兴、周长赋这样的顶尖剧作家,然而我们市场演出的剧目却少得很,烂得很。市场演出剧目风格趋于同化,传统戏或消失或退化异化,剧情以“奇”胜“情”,缺乏文学性艺术性。我甚至还听过“王爷一声吼,地球抖三抖”这样超级雷人的唱词,气得我差点拾板砖掷台!为什么咱们编剧资源最丰富,又最匮乏呢?因为民间剧团节约成本,不愿投入,市场紊乱,剧本好坏不分,顶尖剧作家不愿入俗流,民间编剧人才枯竭,原创力差。
三、 导演素质低
莆仙戏有好导演,但凤毛麟角,而且大多年迈。民间剧团不大可能去请大导演,还是出于成本因素的考量。而民间剧团的导演大多文化素质低,艺术涵养不足,因此创作乏力。而有些自作聪明的导演缺乏对莆仙戏的尊重,胡乱添加京剧,黄梅戏的动作,甚至还有现代歌舞动作,破坏了莆仙戏的特色,继承性进一步恶化。
四、 演员不修炼
这个行业里从来不缺乏热爱莆仙戏的人,但现实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已而退出戏曲舞台。首先是经济上不能满足,日渐困顿;而在精神上由于社会地位低下,观众对明星也不似过去那样追捧,心灵孤寂不言而喻。中坚表演人才的流失,对年轻演员也造成恶劣影响。八零九零后的演员培训几个月便可上台,基本功差,又不重视文化修养,懒惰散漫,不练功不吊嗓,更不用奢谈投入感情,用心表演了。
五、 班主重近利
虽然莆田庙社众多,迷信盛行,演出市场庞大,但小小的莆田居然拥有一百多个剧团,而这些剧团都是自负盈亏,其市场竞争压力可想而知。由于莆仙戏的演出大多是酬神性质的,因此观众的喜恶对剧团发展起不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也因此剧团班主急功近利,不重视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只收入少投入。
六、 观众无后继
社会娱乐多元化,莆仙戏演出质量的下降导致了观众群的骤然萎缩。莆仙戏宣传普及不足,造成年轻人心理隔阂,避而远之,舞台之下都是银丝白发,鲜见少壮。而观众欣赏水平的下降,对敷衍演出的纵容,也造成了剧团的“表演”更加肆无忌惮,最后连老年观众也在流失,渐行渐远,恶性循环。(方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