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国有戏曲剧团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传承发扬的主要载体,在经历了曾经的辉煌后,如今承受着沉重的生存负担,陷入了存亡危机。
大多国有戏曲剧团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也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关于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以闽南为例,政府给国营剧团的工资,梨园戏、木偶戏、歌舞团是百分之八十,高甲戏、莆仙戏是百分之六十。而1998年以后,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在职人员的工资仅能发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其余靠演出收入来支付。“目前,闽南国营戏曲剧团的平均工资约700元,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因此,多数演员为生活所迫,从事第二职业,以此维持生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教授刘文峰忧心忡忡。
山西、河南、陕西是戏曲大省,群众爱看戏,戏曲剧种多,但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给剧团的拨款非常少,如山西忻州市级剧团只有百分之二十,县级剧团几乎是分文没有,剧团全靠演出收入维持。经营好的剧团还能勉强维持演员的基本生活,经营差的剧团已经解散。县级剧团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剧团已经解散,能维持到现在的,也困难重重。
刘文峰分析说,由于剧团经济状况的拮据,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使得不少演职员难安其业,有的出国去做劳工,有的下海经商或改行做其它工作,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
莆仙戏最优秀的旦角演员、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原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王少媛辞去团长职务,调离剧团前她告诉记者:“剧团为了生存常年在草台演出,排演不了新戏,展现不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现在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能适应长年累月下乡演出,所以不得不离开剧团,另谋生路。”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刘晋苗也告诉记者:“现在剧团的生活很艰难。为了增加演出收入赶台口,从一个台口赶到另一个台口,晚上10点钟也得演出,有时一天顾不上吃一顿饭,但还挣不出基本工资。”
另外,现有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也是影响国有剧团发展的一大因素。现在省城以下城市和乡镇的剧场很少,而且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建筑,多数已经成为危房,不能使用。剧团的办公条件、排练场所、舞台装置、居住环境都非常差,文化设施的陈旧落后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极不相称。剧团没有在城市演出的基本设施,只好放弃城市的演出市场,到乡镇简陋的草台上流动演出。
剧团生存状况艰难还直接影响到戏曲学校招生工作。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学戏,家庭条件差的农村子弟又交不起艺校每年四五千元的高昂学费,使得报名学戏者大大减少。艺校培养不出剧团需要的人才,加上老艺人的离世、退休,造成了人才断层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的民族民间戏曲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摘自 《今日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