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的写意风采——浅谈莆仙戏折子戏《单刀赴会》的艺术特色

莆仙戏《单刀赴会》源于关汉卿所作元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在数百年流播过程中文学性有所流失,莆仙戏目前所存大概是老艺人的口述本,但故事情节大抵一致。讲的是:东吴鲁肃欲设计讨回荆州,请关羽过江赴会。关公英雄气概,单刀赴会。席间,鲁肃明枪暗箭、咄咄逼人,关公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关公勇气谋略均占上风,最后假借酒醉,胁鲁肃而平安离开江东,鲁肃悔之莫及……

古云:“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因此在全国剧种中,多有关公戏。京昆的关公戏又称老爷戏,由于关公的英勇忠义被视为完美人格的代表,关公又被尊称为“武圣人”。以至于后来不断神化,演关公相当于演神,因此留存颇多仪式讲究。比如:关公亮相不能把眼神全然亮出,须眯缝眼,似看非看之状。关羽瞪眼亮相即代表关公要杀人了。扮演关公的演员演出前必须沐浴,以洁净的身体才不至于玷污关老爷的完美形象。沐浴后,要拜关帝像,然后再去剧场。到了后台,一旦扮上,就不能说话,在盔头里面还要放一个老爷码儿,临上场之前,必须净手焚香,拜青龙偃月刀。演出结束后,再将老爷码儿烧掉。

在俗称“三十六乔”的莆仙木偶中,固定的一尊是戏神田公元帅,关公、赵匡胤、城隍共用一尊,包拯、阎罗王共用一尊,关公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清末,莆田“蓬莱馨”戏班艺人庄蒂以演关公、赵匡胤、杨五郎出名,被誉为“活关公”。有一次唱文武棚(对台戏),两班都演《单刀会》。庄蒂扮关公,从化妆房走到戏台,就开始迈台步,一手撩袍,一手挽须,威风凛凛,端坐在椅子上候场。对方扮关公的亦为名角,一见庄蒂便甘拜下风,赶紧换戏不敢再演关公了。相传,仙游以画关公驰名的画家李霞,曾许以十金请庄当模特,他毅然辞谢,曰:“我不能出卖关公”,一时传为佳话。

1954年莆仙戏《单刀赴会》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仙游老艺人傅元植饰演关公,林元饰演周仓,同获演员奖。1980年初,文化部组织拍摄传统折子戏,时年66岁的傅元植(饰演关公)与63岁的许玉攀(饰演周仓)、60岁的陈金攀(饰演水手)录制了莆仙戏传统折子戏《单刀赴会》的一个片段。莆仙戏关公脸谱为红脸白眉,周仓脸谱为黑脸长眉,均是古南戏脸谱,或受古老弋阳腔影响,富有莆仙戏传统特色。莆仙戏的青龙偃月刀并不做夸大,反而比其他剧种更小,这是因为莆仙戏保持了南戏道具砌末(莆仙戏使用的鞭、锏,同样也短小)原始古朴的特点。莆仙戏《单刀赴会》并无繁复的情节与人物心理,仅表现关公坐船过江,重游赤壁,忆及往事,无限感慨的情形。通过关公与周仓的对话,充分表现了关公忠勇高傲的英雄形象和历经金戈铁马的气度胸襟。而以缁袍、腿裙、风帽、披风扮相和“雷公爪”与“踢步”等表演造型塑造的特殊的周仓形象,也与其他剧种迥异。

仙游老艺人傅元植以演关公著称,虽然脸型瘦小,身形消瘦,但这丝毫无损关公威严。与京昆老爷戏演得好的演员一样,傅元植的关公也具有“沉稳、傲慢”的特点。关公属独特的“红生”行当,台步稳重,动作潇洒,睥睨一切。属“二花”行当的周仓,则憨态可掬,好似小孩儿一般,处处衬托着关公。水手则以武生打扮,动作干净利落。《单刀会》成功的关键在于表演火候的控制,好就好在“不温不火”,关公威严全不靠吼叫瞪眼,而是依仗傲慢从容。一撩袍一端带,一举手一投足,潇洒稳重。莆仙戏艺人把关公又称“大帝公”,大帝公端袖阔步出场,至台中左腿半蹲,右腿撑直微翘,身体微微后仰,端袖前视,念四句大白,周仓则提刀相衬,俨然天神菩萨一般。无论哪个台位,哪个角度,关公始终都是“微微后仰”状态,好像俯视众生,这或许是莆仙戏塑造“神”的一种方式,赵匡胤形象同样也是如此。在音乐伴奏上,这出戏也颇具特色,保持了古南戏“锣、鼓、吹”的演奏排场,竟无一丝弦。同时,这也是一出极其考验演员道白功力的戏,梨园行向来有“四两唱,千斤白”的说法,可见戏曲道白的重要性与难度。这折戏的鼓点不仅配合表演科介动作紧密,连道白部分也同样如此,好似标点符号一样掌控节奏,或起始或总结;或陈述或停顿;或强调或抒发,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关公道白的韵律感,让人回味无穷。

《单刀会》具有情节性的故事实际并没有给大家留下多少印象,反倒是“过江”成为经典。这也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实相间,创造意境的重要特征。关公过江赴会,只在开头稍作布置,便不再描述。关公重游赤壁,观水看石,只忆故人往事,寄托英雄情怀,鲁肃之事毫不在意。这也侧面体现了关公运筹帷幄,成竹于胸。莆仙戏表现“过江”,并不依靠大阵仗,只“驾一叶小舟”而非大船,只一周仓一水手,再无他人,更突出地表现关公从容赴会,气盖山河。大帝公手持乌扇端坐舟上不动,而以水手、周仓穿行来代表舟行,这是中国古典戏曲高度程式化、虚拟化的重要表现。但闻“梅花”飘扬,关公捻须拂扇唱【一江风】,气吞牛斗,豪气万丈……这些舞台画面都极其简洁朴素,但却意境悠远。此即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写意与留白,空出的部分由观众的感受与想象来实现。

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却抛弃了中国戏曲简约的传统审美,以繁复的舞美布景堆砌来限制观众的想象力,莆仙戏更是把LED大屏幕堂而皇之地搬上台面,无知者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发展”,岂不知这是一种大倒退!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能依靠貌似高级的声光电生硬地“撑场面”,这不仅是文化的倒退,更是智力的倒退!

戏的核心在人,不在人上下功夫,在戏之外弄多少噱头都是无意义的,只会让戏越来越烂!这本该是最起码的一种文化自觉,但非常遗憾,莆仙戏人缺乏这样的自觉,更缺乏勇气与担当。所以,这些年莆仙戏陷入末途,难以回还!

莆仙戏《单刀赴会》至今已基本销声匿迹,甚至已经很少人认识莆仙戏关公、周仓的传统脸谱了,传统的表现方式也少有人再去追寻。难以想象,庄蒂至今不过三四代,此戏就难以传承下去了。 想来,近几十年我们已经遗失了太多太多的祖先遗产,唯不知什么时候莆仙戏人才肯真正开始认真反省?!……

参考资料:1.京剧演员李阳鸣博客:《有关老爷戏》;

2.《莆仙戏史论》第八章 莆仙戏的表演 第七节表演艺术家举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