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辍学上戏校
李英莉出生在商州区杨峪河镇张底村。父亲李兴刚爱唱秦腔,属业余高手,而且擅长旦角。女儿长到七八岁时,活泼可爱,他就有事没事地教唱几句。女儿伶俐俊美,嗓音甜脆,一教就会,学的也像模像样,让他非常高兴。
1983年4月,李英莉快要升初中的时候,村上请来大荆的剧团演出。看到《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拉着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在台上演出,李英莉就想,人家和自己大小差不多,现在就在台子上唱戏,我啥时候能上台唱戏,那该多好啊!恰好大荆剧团还办有戏校,在全县招收新学员,李英莉缠着父亲给自己报名。父亲思想上很矛盾,既想让娃上初中,又想让娃上戏校,后来一看自己和女儿都爱戏,就狠了狠心,给英莉报了名。
到大荆剧团学了一年,由于入不敷出,剧团解散了,戏校也办不成了,李英莉又回到自己的老家。父亲一下子犯了难,孩子的出路在哪里?想想自己爱戏,儿子爱戏,女儿爱戏,人家能办剧团,咱也干脆办个剧团,儿子、女子跟着唱,问题不就解决了么?他在村里有威信,人缘好,于是就联合四五家乡亲,办起了乡村剧团。
他把自己新盖的4间瓦房作了学员宿舍,聘请商洛剧团退休的马中谦老师做团里的导演和艺术总监,在全县招了34名学员,加上文武场面近60多个人,剧团就算办起来了。当时规定学员前3个月为学徒期,每月交20元钱、20斤粮,学徒期满后不交钱粮,靠演出收入发工资。马中谦老师人品好,排戏演戏不要报酬,一日三餐也不讲究,只要培养出会唱戏的演员他就高兴。马老师很快就为团里排了10多出本戏,有《三滴血》《铡美案》《五典坡》《秦香莲后传》《劈山救母》等。给李英莉和同村的小姑娘何粉霞排的是《拾玉镯》和《一文钱》,两个小姑娘在台上一亮相,经常引起啧啧的羡慕声。
民办戏校办起来容易,坚持下去却很困难。开始的时候,还有学员交的学费和口粮,生存没有太大的问题,等到演出后,问题就越来越多了。当时农村消费水平低,一场演出除过吃住外,包场费才30元,劳累一天,每人才挣5角钱。剧团里没啥吃了,团长就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扛来做饭,没钱用了,就把自己家的钱垫上。过了两年,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家长们认为孩子唱戏没收入,不能白唱,剧团应该给娃发工资,加上年龄大的学生也到结婚成家的年龄了,一部分学员就这样被家长叫了回去。剧团坚持到1987年6月,不得不宣布解散,前后算起来,也就是三年多时间。李英莉回忆说,办戏校不但没挣钱,反倒把家里办穷了,新盖的4间瓦房,四五年后还没安上窗玻璃。
自己的戏校上不成,听说商州的夜村还办着剧团,而且派人来请马中谦老师到他们团里当教练,李英莉就和好朋友何粉霞相约,随着老师又来到夜村剧团学唱戏。第一年,团里的大哥大姐们担任主要角色,两个小姑娘只能演些跑龙套的小角色。小姑娘是学戏的有心人,虽不能演主角,但老师教戏的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记在心里,回到小房子偷偷地练习。第二年,主力演员或考上了县剧团,或入伍参军,她们俩成了台柱子,不经过多少排练,就能把大本戏唱下来。可是不久,夜村剧团也因同样的原因解散了。
学艺的道路虽然辛酸艰难,但真正学到了本领,在社会上总有一碗饭吃。大剧团呆不成,小规模的自乐班经常还有演出,再后来“计划生育”要成立宣传队,“土地管理”要成立宣传队,“社教工作”也要成立宣传队,俩姐妹就从村上唱到镇上,从镇上唱到县上。
几十年过去,李英莉唱戏、爱戏、痴戏,这种劲头一丝不减,反而越来越强烈了。她还有比别人更高的目标,一边学戏,一边学歌,把唱歌的方法运用到唱戏中去。宋祖英的歌、彭丽媛的歌,每一首她都能唱。每次演出,她都要求自己唱好,对得起观众。县文化馆的郝馆长说,一次他带领土管宣传队到黑山镇演出,演唱中突然下起了飘泼大雨,李英莉坚持在台子上演唱,被雨浇得满头满脸,台下的人都能看到她下巴上有一道子水往下流。事后,馆长半是心疼半是责怪地问她:“我叫你下去么,你没看见我那手势?”李英莉回答说:“咋能没看见,你想,观众没走,台子下有人,我咋能先走呢?”
四姐妹联袂上赛场
2013年9月,陕西省电视台在曲江寒窑举行“寻找王宝钏”启动仪式,一场空前的秦腔演唱选拔比赛在三秦大地上拉开了序幕。
按当时的要求,参赛的人员可以个人报名,也可以集体报名。商州区文化馆馆长郝忠锋想到,如果个人报名,全省人多,不一定能报得上,不如区上统一组织,既方便大家,参赛效果也好。9月22日,商州区在文化馆举行选拔比赛,全区共有103人参加,每人唱一段,海选1天,确定28人到西安参赛。挑选出参赛人员后,文化馆组织赛前培训,请省戏曲研究院著名演员李小峰、商洛剧团演员费庆民、市文化馆干部王海青等对选手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
经过几轮比赛,进入全省40强后,商州选送的戏迷只剩下李英莉、何粉霞、何卫霞、刘瑛4个人了。4姐妹见了面,总是互相鼓励,一定要好好学戏,好好表演,为“戏剧之乡”争口气。
最有希望的李英莉却在40进30的比赛中遇到了麻烦。比赛的前一天,她患上了重感冒,身体发烧到38.5度,为了比赛,赶紧吃药打针。到西安后,白天参加电视台的彩排,回到宿舍继续吃药打针。编导安排演唱曲目时,她根据身体和嗓音情况,选择了熟悉的比较短的秦腔唱段,可是别的选手也选了这些熟悉的选段。为了避免演出唱段的重复,编导让李英莉改唱“十八年”。“十八年”是《五典坡》新版本中最难的唱段,高亢时如鹰鹞飞天,婉转时如沉鱼落雁,她跟收音机刚刚学了一个星期。结果,她没能在第一轮晋级,但凭着深厚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随后与何粉霞、何卫霞一起顺利晋级。
接下来进入了27进9的决赛。赛制规定27人共分9组,每3人一组,挂衣彩唱,第一轮每人演唱指定唱段,由评委亮牌,选出一位淘汰的选手;剩下的两位优胜者自选唱段,再由评委选出最后的优胜者。
轮到李英莉上场了。她头戴银光闪闪的凤冠霞帔,身着深红的宽衣长袖罗裙,两条黑色的长辫一直从头顶垂到膝下,莲步轻移,罗裙飘飘,身姿袅娜,活脱脱一个古典高雅、美轮美奂的尊贵公主“王宝钏”。侧目远视,深情瞭望后,她启朱唇,发皓齿,开始演唱“三击掌”选段:“老爹爹莫要那样讲,有平贵儿不要状元郎,有几辈古人对父讲,老爹爹耐烦听端详。”她的嗓音清脆,高昂挺拔,音质纯净圆润,音色亮丽,音域宽广,既能在高音区纵横驰骋,像一线钢丝抛入云间,又能在低音区盘桓婉转,宛若彩绸在周身缭绕回环。“把这些名人名相名儒名将,一个一个人夸奖,哪一个他中过状元郎?老爹爹莫把穷人太小量,多少贫贱作栋梁。”结尾一字一顿,铿锵有力,表现了王宝钏忠贞爱情的坚定志向。这时,观众席上鼓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作为一个业余选手,李英莉的演唱却很有专业水平和特色。她善于学习,刻苦钻研,有着良好的悟性和灵性。她能够从名家名师那里学习演唱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借鉴音乐的发声方法,把它融入到秦腔的唱腔之中,把歌唱方法和秦腔传统的板式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善于学习秦腔不同流派的长处,把这些优点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陕西秦腔界旦角戏有郭派和肖派之分,以郭明霞为代表的郭派唱腔的特点是嗓音宽厚,感情丰富饱满,注重脑腔鼻腔的共鸣,追求韵味的醇厚,唱腔犹如金钟轰鸣,余味无穷;以肖若兰为代表的肖派唱腔的特点是嗓音清脆,感情含蓄内敛,注重拖腔的婉转流丽,追求韵味纯净甜润,唱腔犹如明珠玉盘,清脆亮丽。李英莉的唱腔则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肖派发挥天生的好嗓子的特点,演唱清脆亮丽,又有郭派注重脑腔鼻腔的共鸣,追求余味醇厚。评委们讨论4项桂冠花落谁家时,萧派传人王荣华就说:“我看9个人中,唱腔最动听的还要算李英莉。”着名秦腔评论家李想说:“李英莉家在陕南,可能受地域的影响吧,她的演唱带着水音儿。”最终,李英利摘获“最动听王宝钏”大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