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把酒闲话。中间谈到范紫东,又由范紫东谈到秦腔。老师说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农村支农,晚上住在村里的磨房。每天晚上都有村民来磨面,而且一磨就是一个通宵。万籁俱寂的夜晚,磨房里除了石磨转动的声音,就是箩面的咣当声。为了打发孤寂的时间,磨面人常常会断断续续的哼唱秦腔。时而激越,时而苍凉,时而悲壮。那一串串文雅古典的戏文从一张张胡子拉碴的嘴里吟唱出来,是那么的自然与和谐!

秦人久处边鄙之地,自然条件恶劣,生存不易。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古人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在清冷疲累的夜晚,以箩面的咣当声为节奏,以石磨转动的吱吱声为弦索,不吼几句“五台山困住了杨老将”,或者“皮鞭打气的人满腔怒火”,真不足以发泄对生活的愤懑和无奈。

戏曲是舞台艺术,按理说应该视听并重。但是秦腔尤其重视听。就拿皮影戏来说,东府的老腔、西府的弦板、渭北的碗碗腔无不以唱功见长。一个世纪前的皮影,通常是唱通宵的。刚开演的时候,戏台下女人孩子吵吵嚷嚷,不过是挤个热闹。真正地爱戏人往往在子夜之后,等女人孩子们回家睡觉了才来听戏。我小时候常被祖父领着去邻村听戏。戏台下占着好位置的,多是看热闹的妇女和贪嘴的小孩。真正以欣赏戏曲为纯粹目的的一些老人,大都坐在距离戏台较远的地方。或倚着一垛麦积,或靠着一截矮墙,半闭着眼睛,噙着烟锅,眼角眉头露出会议的神色。分明就是在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秦腔多忠义、节孝题材的剧目。以《金沙滩》为代表的杨家戏宣扬忠烈思想。《金沙滩》又被称为光棍戏,全本戏中没有旦角,只有生角和净角。以《周仁回府》为代表的一些剧目重在宣扬侠义之气。《周仁回府》原名《忠义侠》,老家人吕忠是忠的化身,周仁为义的化身,李兰英是侠的化身。真可谓君子之交,义薄云天。《五典坡》等剧目宣扬的是妇女的守节。《牧羊圈》等剧目则重在倡导孝道。

苍凉悲壮的秦腔,本身就是秦人苦焦生活的传真写照。任哲中先生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但正是他那沙哑的嗓音中释放出的苍凉感让听戏的人欲罢不能。如今,脱离了生活土壤的秦腔,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现代化都市里,无论他的发声多么科学,音色多么嘹亮,扮相多么俊美,都无法挽回他命若游丝,苟延残喘的命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