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1世纪的光照亮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时,人们惊讶的发现,千年古老文明的秦腔文化也焕发出一种灿烂的气象。西安秦腔剧院,在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曲江对此惊涛拍岸的全面改制,面对一个从天而降般的实变,古老的秦腔易俗社,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沧海桑田。

改制后的艺术团体,面对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世界的自然法则永远只是这四个字:优胜劣汰。

《桥河湾的新娘》成功面世以后,好评如潮,各种荣誉连连不断,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为此,笔者专题采访了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员韩利霞。

(一)新编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是主角,梅花奖获得者惠敏莉团长邀请我观看的,的确震撼心灵。想到用“花儿”来形容她们,不禁令我独自莞尔。她们固然秀美如花,纤弱如花,但她们的内心其实颇独立特行,不落俗套,我却不能免俗,把花的譬喻给了她们。

不是所有的青春都会开出花来,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自由地开。虽然青春的别号就叫花样年华。而她们的幸运恰恰在于,青葱岁月遇上了好的年代。曾在一本刊物上看到《艺海琼芳一枝香》—“长安月季”韩利霞的专访,到今天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信笔写下了《温如良玉》这个题目。

韩利霞工青衣、正旦,平时主要以挽袖青衣为主,大部分为悲剧人物,如《慈母泪》、《安安送半》、《三娘教子》之王春娥、《王典坡》之王宝钊、《四贤册》之赵月娥。

《柳河变的新娘》是新编现代戏,你在剧中成功饰演瑞轩母这个角色,反差这么大,有什么感受?韩利霞不假思索地说:“反复探索,认真琢磨”。对于现代戏而言,我是有经验的,因为我曾出演并成功主演过秦腔现代戏《市井民风》、《白鹿原》、《小巷总理》等。现代人物不同于传统人物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更接近和贴近现实生活。要以生活为基础。瑞轩母这一人物,比起我演的其它现代人物,有难度,反差大。我对剧本、对角色,并深入了解,反复分析人物性格,深刻理解生活,从生活积累和舞台积累两方面对人物进行塑造。

当我提到戏剧的“程式化”时,韩利霞兴奋地一边比划一边认真地说:“继承传统,寻找突破口。戏剧的程式,这些都是长期在舞台实践中,前辈艺术家用心血和智慧,通过不断扬弃、筛选,逐渐积累起来的艺术成果。我们后辈继承时,在自己的艺术生活中,一定要“死学活用”,才能真天体会到这些程式的内蕴和真谛”。

在具体的表现中,如何艺术化。为了刻画人物,表达思想,体现角色性格,不但把生活中的站相,坐相予以美化、夸张成“程式”,就连手、脚的姿势,也有非常多彩和固定形态的艺术规范。比如手势而言,亦是千姿百态,如何升华,完全靠演员的悟性,长期的打磨。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只有对社会生活真诚的感情和切实的反省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弦。《柳河弯的新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深信,这是必然倾注导演、演员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另外,这个本子好,有一种浮沉的历史感,时代感,反映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诚信和一诺千金的问题。是观众想说的,而戏剧比他想象的更好,更强烈,引起他的思索更多,更深刻,更独到,观众就会热烈欢迎。

韩利霞谈得多么的耐人寻味!

(二)艺术家就怕麻木。艺术家要有“童心”,也就是一种赤诚的心。有了这种心,就能对真、善、美、假、恶、丑有一个公正的判断。
韩利霞有一颗“童心”她无时无刻不对秦腔艺术倾注无限热情。多年来,在名类秦腔比赛中,屡获得一等奖。观众美誉“一等奖专业户”。

她质朴无华,崇尚如玉一般的纯粹、宁碎不弯,纤尘不染。少言务实,悟性甚高。对剧情、对导演的意图,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往往有较深的理解和体验,故而一站在舞台上,浑身的艺术魅力便流光溢彩。在新编秦腔古典戏《方芸娘》中,她出色地表演,演什么像什么,让人叹服。她不但嗓音好,更难得的是,唱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都在她的慧心开合与博动中表现出来。她曾演过整本的秦腔传统剧《窦娥冤》、《铡美案》、《慈母泪》、《铜台破辽》、《四进士》及大型现代戏《白鹿塬》、《市井民风》等,而她主演的秦腔传统折子戏《四贤册》、《赶坡》、《安安送米》、《方芸娘》等更是脍炙人口,享誉三秦。她所扮演的角色大都以唱工为主,且情感复杂、性格多变、表演难度较大,她都能以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征服观众。上海出版社一位编辑同志看过她的演出后说:没料到小韩嗓子这样好,而且“度”把握得非常准确,在人物情绪高昂时,放开嗓子,如启闸之水,一泻千里;在人物情绪低落时,又用心控制气息和嗓门,声腔幽幽咽咽,如泣如诉,听来韵味深长。

一切艺术都是美好的化身。演员扮演的角色美不美,主要体现在艺术形象性格化展示中,体现在表演、唱腔、韵味的浑然一体,韩丽霞对人物塑造的成功即得力于此。在新编秦腔古典戏《方芸娘》中,韩丽霞将这一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有崇高感的角色表现得活灵活现。她的唱腔和扮相似幽怨隐忍的孤霞,但风韵依然,举手投足都是对唱词如泣如诉的阐述。“……有谁知淡泊残存苦日稠,天大旱地龟裂颗料无收。为活命薄产换上几斗,无源水又怎绵延到头……”方芸娘这段唱词,把抒情、叙事论理结合起来,韩丽霞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论理,而是情中见事,事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显得贴切自如,有理有据,波涌起伏,动人心弦。为将方芸娘内心的苦闷、愤郁、不平和艰难的情景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唱时,举目四顾,心绪茫然,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她内心的变化,真像一个突然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那种茫然的心境,任哪一个观众,看到此处能不落泪。而公婆的不理解,又使剧情进一步深化。公婆意欲查明芸娘究竟在吃什么,显然产生了误会和对芸娘的怨恨,一方执意要看,一方怕露真像而躲藏了几个回合,起得突兀、结得意远,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灵魂挣扎的苦闷,感受到社会对她无情的摧残和压抑,这些情景,韩丽霞都是以一种茫然、悲凉、沉郁的唱腔来体现的,使芸娘和观众的心情产生了共鸣。

韩丽霞扮演“方芸娘”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她极力改变戏曲重唱轻做的偏向,二者并重,在打击乐伴奏中顺势而跪,既准确地抓住了锣鼓点,又调节了一直处于木然状态的表演节奏,并暗示出颠沛流离,世途坎坷,身处逆境,遭遇打击的神情。这些动作,紧扣剧中人物的特定际遇,因而恰当得体。芸娘那颗美好善良的心灵,让观众得以安慰,也就如一般甘甜的泉水,滋润着公婆龟裂的心田。

在《安安送米》中,韩丽霞扮演庞氏,“望家园不由我珠泪洗面,想起蒙冤事心似油煎,是何人在暗中放箭,拆散我亲骨肉地北天南。”世上最难割舍、最牵挂人心的母子亲情,被她唱得幽咽婉转,犹如孤雁哀鸣,也真像在观众心头滴上了伤心的泪和血。当她在实现看见亲生儿梦想时,更是余悸在胸,满怀疑虑,百感交集。在这里韩丽霞用苦音慢板转二六板来处理唱腔,时而细语低沉地哭诉被赶出家门的情景,时而义愤填膺的悲呼。表面上唱的是柔腔低沉的慢调,甚至呜咽低语;实际上像百流入峡,把铺天盖地的浪涛一泻而下,以待最后的咆哮。整段唱腔以噙泪欲滴的悲声唱出的满腔的怨恨,既不让情感任意奔驰,又不让传统的唱腔束缚自己的手脚,准确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复杂的心情。

安安刚刚七岁,为了母亲一粒一粒将口粮攒下来,偷偷给母亲送去。这一段唱腔。她既用流板和齐板唱出“见米粒把我的心肝疼烂,小安安,我的儿啊,心中好似钢刀剜”。凄厉之声,催人泪下。随着唱腔的昂扬,不仅使观众由衷地同情她,而且深深地揭示了一位秀外惠中、温良勤俭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在这段戏中,加上她的水袖、身段等优美的表演,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处境,由企盼而疑惑,等事实摆在当面,送来的米竟是自己儿子偷偷积攒下来的,此时,台上、台下一片郗觑,许多观众暗暗擦去眼角的泪水。!

见到韩丽霞,你很难将眼前这位落落大方又朴实无华的女孩与舞台上那些厚重的、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一心只想唱好戏,不愿以戏外的事分心。尽管她年纪轻轻,并已享誉剧坛,可在日常生活中,她却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女子。艺术是她的生命线。13岁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生计,投奔西安市秦腔一团训练班学习表演,半年后转入宝鸡市戏校。由于她有良好的艺术天赋,所有教过的老师都欣赏她,给予很高的评价。在戏校时,她刻苦到了“头悬梁、锥刺骨”的地步:不论春夏秋冬,四点起床练功,一直练到七点钟上课,再和同学们一起练,如果一个翻身练不好宁可不吃饭,也要继续练到动作准确无误才行。那时,为了练功一个星期不出校门是家常便饭。练功服常常都是破烂了的,同学们都取笑她——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孩练起功来这样不要命。韩丽霞由一个农村少女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秦腔演员,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她很珍惜学习的分分秒秒,算是十年磨一剑呀!正是艰苦的生活磨炼了她的意志,丰富了她的生活,所以在表演上她很容易找到角色所具备的情感内涵,并以丰富的戏曲手段有棱有角地表现出来。

(三)相识韩利霞好几年,和别人不同的是,她很少谈论,尽管她屡获大奖,但对获奖已是非常淡漠。她说,做一个好的演员,我首先希望像红剧前辈们一样,热爱祖国、爱戏剧,以真诚之心敬业爱岗。其次,要关心时事,关心历史,要关注文化,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有同行这样评论她:她既有女性的细腻和深入的屡利,却绝无脂粉和炫耀之心。看完她的碟片、隔年又看,依然泪下。她的表演、声腔有惊人的感染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让观众感动。

韩丽霞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