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秦腔爱好者,尤其喜欢秦腔名家崔惠芳的演唱。五十年代初在永寿县委工作时,乾县人民剧团前来演出,只要有崔惠芳的戏,我是场场必到。后来,乾县、礼泉和永寿三县合并为乾县,我是从乾县县委调入省政府机关工作的。那时候,凡是因公出差去宝鸡,总要看崔惠芳演的戏,若剧团外出,没有看得上,就觉得是件憾事。由于我是崔惠芳的忠实戏迷,故对她的身世、艺术生涯特别关注,我们虽然没有深交,也从未攀谈过,只是在省秦腔艺术研究会上碰过面,打过招呼,在省五届三次人代会上有过短暂接触,但勿容讳言,我对她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崔惠芳是西安市灞桥镇十里铺人,1938年出生。1950年,11岁的她参加西安艺声社学艺,1952年该社被乾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乾县人民剧团。崔惠芳天资聪敏,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学艺不到两年时间,就担任主角,排练出《天河配》、《游西湖》、《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五、六部戏和多出折子戏。1952年开始,就在沿西兰公路的各县演红了,加上当时所谓的“电打布景”,观众场场爆满。年幼的她扮相端庄秀丽,表演洒脱舒展,唱腔甜润略带奶腔,格外动听。连演数日,嗓子不岔,有时还加演午场。观众既爱看她的演出,又担心把娃的嗓子给唱“打”了。由于乾县人民剧团领导班子得力,演员阵容整齐,排练功底扎实,演出效果颇佳,1953年即被宝鸡专区接收,改为宝鸡专区秦腔二团,即后来的宝鸡市秦腔剧团。
五十年代后期,崔惠芳可以说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从小有名气到名声大噪,已与比她大多岁的渭南人民剧团余巧云、咸阳人民剧团郭明霞并驾齐驱。有人赞曰:“八百里秦川三支花,巧云、慧芳、郭明霞;秦声一曲各有韵,朵朵花开香万家”。这时的崔惠芳不仅在三秦大地,乃至大半个西北,特别是甘肃一带颇有声誉,有“五朵金花”之美誉。
四十多年来,崔惠芳在秦腔戏剧舞台上,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先后在《铡美案》、《游西湖》、《谢瑶环》、《金碗钗》、《西厢记》、《王魁负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近40部传统剧和《梁秋燕》、《刘胡兰》、《沙家浜》、《祝福》等30多部现代剧中均担任主要角色,成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舞台艺术形象。省、市电台收录了她的《金碗钗》、《惠梅之死》唱段;陕西、甘肃电视台拍摄了她的《鬼怨》、《砍门槛》等戏。播出之后,深受广大秦腔爱好者的欢迎。我曾跑遍西安各大音像社购买她的磁带、光碟未获,只购到《惠梅之死》的唱段。我还记得1979年秋,省、市文化系统举办了一次大型秦腔传统剧《周仁回府》的联演活动,在西安市南院门东风剧院演出。邀请的有任哲中、李爱琴、张新华、杨凤兰、余巧云、崔惠芳、贺美丽、张咏华等著名演员,分别担任各场次的主要角色。在正式演出的前几天,南院门树林中每天早上总有一位身材高窕、眉目清秀、落落大 方的女士在练功,有人认出她就是崔惠芳,随后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这一动态,曾在《陕西日报》报道。
在《回府》、《周仁献嫂》的这场戏中,崔惠芳把周仁妻李兰英这个角色刻画得活灵活现。唱腔饱含悲愤,富有激情。道白刚劲有力,入木三分,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连声叫好。有人说:没见过咱陕西还有这么好的演员,可惜她在省城演出的太少了……
崔惠芳家庭基础在西安,在宝鸡这个山城,经历近40个春秋,把一个艺术家的最佳年华,贡献给了这个地区的群众。因家庭困难和工作需要,80年代后期多次要求调回西安,但宝鸡有关部门一再推拖,就是不肯放人,后经反复协商和做疏通工作,才于1989年调入省戏曲研究院。先后参加了省文化厅、省剧协和陕西电视台举办的各种重大演出活动,为振兴秦腔事业做出了贡献。1993年省戏曲研究院排演同洲梆子《武则天》,由她担任武则天这个角色,表演很成功,荣获国家的表彰奖励,为我省赢得荣誉。但是,以我个人看,自崔惠芳调入我省最高的演出团体——省戏曲研究院后,虽然参与了一些演出活动,但给安排的角色太少,演出的机会也不多,对广大戏迷来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
崔惠芳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在担任宝鸡市秦腔剧团副团长以及在省戏曲研究院工作期间,她不仅以身作则演好戏,还注意传、帮、带,在培养秦腔新人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爱女任小蕾就是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秦腔新秀,现已成为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一级演员、艺术指导、业务骨干,在秦腔、眉户等传统戏及现代戏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任小蕾不仅认真完成团里的演出任务,还经常在省上组织的大型重要演出活动和中央电视台《九州戏苑》等栏目中多次亮相,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2008年荣获第23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女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她艺术上有造诣的母亲崔惠芳的栽培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愿 秦腔这个老树红花常开不谢!
愿 秦腔艺术家崔惠芳青春常在!
退休干部 秦腔爱好者 俎顺
2009年10月撰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