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摄制出品的秦腔戏曲片《锁麟囊》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令人激动。

作为京剧程派的传统曲目,《锁麟囊》已演遍大江南北。这次将京剧《锁麟囊》移植为秦腔,不仅为剧种之间的移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京剧和秦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京剧特色和秦腔个性的融合。京剧和秦腔虽然都是传统剧种,又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如果想要移植好,就必须做到既保留原来京剧的艺术理念,又要按照秦腔的规律有所创新和发展。此次移植,作者坚持对经典文本的借用和重构,确立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从而使该剧在传统中有了新意,虚拟中有了客观。

 在唱腔移植上,秦腔电影《锁麟囊》有很好的创新,没有照搬京剧,按照秦腔青衣薛湘灵这个人物特点,对唱腔进行了重新设计,细腻、委婉、亦真亦幻,把薛湘灵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京剧《锁麟囊》结尾处,薛湘灵和赵守贞相认时,用一大段舞蹈来表示她们相会时的激动心情。秦腔在移植时,有意把这一段舞蹈淡化了,而是着力突出了她们的内心戏,增强了这两个人物的质感。

 二是秦腔电影《锁麟囊》大胆地运用了虚景和实景的交替使用,从而做到了虚和实的有机融合。如在春秋亭避雨时有一场戏,轿子和春秋亭都是实景,只有雨是虚的,可观众并不会因为雨是虚的,而对这场戏产生质疑,这就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在赵夫人家,设有实景楼梯,可导演并没有让剧中人走楼梯,原因很简单,程式化表演中上楼是很美的,如果让人物拾级而上,就会破坏了戏剧表演的完整性。虚与实的结合,不仅使观众获得了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而且达到了人中有景,景中有人,人景相融的意境。

 三是戏曲程式化表演和电影技巧的融合。秦腔电影《锁麟囊》较好地处理了戏曲程式化表演和电影技巧的融合,这不仅保持了秦腔的原汁原味,而且由于电影技巧,特别是蒙太奇的使用,使得电影秦腔《锁麟囊》不仅更贴近生活,也更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达到了二者相容,意蕴传神的艺术效果。

 四是表现性艺术和再现性艺术的融合。在画面上,编导结合传统戏曲“无动不舞,无舞不歌”的演出特征,充分运用电影摄制多元化的手段,把表现性艺术和再现性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使画面立体化了,使故事立体化了,人物立体化了,也使剧种传递的最给力的人间真情和所营造的美学境界立体化了。主要体现在过去和现在的融合,如薛湘灵对儿子、亲人们的数次思念和回忆;幻觉和现实的交替出现,展示了薛湘灵灾后的孤独和无助;三大段舞蹈是薛湘灵内心历程的外延,这是表演与内心的融合的体现;人物与意念的融合,如锁麟囊串起整个戏,剪绿马揭示薛湘灵的身世变化。

 五是定位摄影和运动摄影的结合。戏曲表演中,在抒发人物情感或情绪高涨时,往往采用大段唱腔,但这又很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特别在当前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电影镜头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每个镜头平均8—11秒,减少到3—5秒。如何提高戏曲片的镜头频率,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导演把几个超长唱段,比如水灾等唱段,通过推拉摇切等把画面分成了远中近俯仰以及特写,同时伴随着唱腔的高亢、低吟或者婉转的调式变化,使画面、景别、角度、构图不断发生着调整,不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也展示了环境空间的立体状态。

在追求快的同时,导演也非常注意慢,做到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快慢结合。如薛湘灵在春秋亭轿中的几个唱段,都是经典唱段,为了展示其风采,满足观众对唱段的欣赏需求,均采用了固定镜头的拍摄,最长的一个镜头长达3分钟。

 秦腔电影《锁麟囊》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戏曲电影,它在思想深度和意识形态层面有着超越价值和普世价值的哲学思辨和历史思辨,可以看出其对文化、伦理和价值的坚守。该片此次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不仅是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光荣,也是甘肃的光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