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研究院里的光阴
位于光明巷中段的西秦腔研究院别有洞天:院子干净宽敞,二层小楼整洁文艺,身处闹市,却自有韵味。
院长董秦的办公室里,剧团演出的大型剧照分外引人注目。董院长说,他们一行人前一天刚从广东赶回来,一回来大家就投入到了正常工作当中,袁丫丫老师也是一到家便去下乡演出了,几天之后才能回来。
从董院长的介绍中得知,西秦腔研究院的前身是当年享誉天水的“鸿盛社”,后更名为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迄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研究院的地方并不大,除去几间办公室,就是一间排练室,平时剧团演出前的排练都在这里。当天记者采访时,由于没有演出,所以排练室大门紧锁,但也不难想像,从这里走出去的一部部作品,是如何在一场又一场的预演、一曲又一曲的彩排中逐渐成形,又是如何在不断的讨论、协商甚至是争执中,才有了最终面对观众时精彩的呈现。
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的优秀演员兼副院长袁丫丫,因在《春江月》中的精彩表演,荣获第28届“梅花奖”,这一喜讯从广州传来,让整个戏曲界都沸腾了。该奖项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也是我市摘得的第一朵“梅花”。在为袁丫丫精湛的表演艺术赞叹的同时,我们也对她身后优秀的团队——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更生敬意。
5月26日,记者走进了西秦腔研究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袁丫丫和本次参赛作品《春江月》的故事。
据了解,此次参加“梅花奖”角逐的十余个剧目,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团队的拿手剧目。秦腔《春江月》能够脱颖而出并摘得大奖,可以说为西北戏曲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更是让天水本地的秦腔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回归大众的视线。
董院长说,秦腔是个苦行当,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观众群体又有断层,所以培养年轻一代对于秦腔的喜爱任重道远。现在,袁丫丫也收徒授艺,这是戏曲艺术的传承,但秦腔艺术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援手。
6月初,天水西秦腔研究院将参加长春“桃李杯”展演和7月份的中国戏剧节的演出,目前正在排练和准备阶段。“虽然天水秦腔的发展还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但《春江月》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相信天水秦腔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董院长说。
天水秦腔艺术仍需援手
记者:为什么会确定《春江月》这个剧目参赛?
董秦:参赛剧目都是根据主演来量身打造的,确定了袁丫丫来主演后,就是找戏。《春江月》是非常优秀的编剧包朝赞老师创作的,将它以秦腔的形式搬上舞台,是很有意义的。
记者:《春江月》是一开始就确定好的参赛剧目吗?
董秦:并不是。起初我们选定了《麦积圣歌》,因为这部戏我们演出多次,比较游刃有余,而且与天水有关。但后来经过内部磋商和请教一些专家,大家认为这部戏在人物行当上不合适,所以便临时改了戏。当时备选的戏也很多,包括《窦娥冤》等等,但最后还是确定了《春江月》。
临时换戏困难很多,首先面临的是经费困难,之后是导演、编曲、舞美、乐队等各方面都要重新排练,可以说面临一个“没钱没人”的处境,大家都很犯难。
但干这一行,这种事也经常遇见,虽然困难很多,但大家还是咬牙努力克服了。袁丫丫老师是宝鸡人,加之陕西秦腔更加正宗,那边的专业团队也很多,所以我们从陕西请来援兵,对导演、化妆进行指导。从排练到正式演出,前后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出戏就打造出来了。
记者:对于袁丫丫老师来说,这出戏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董秦:难度还是比较大。袁丫丫的定位是小旦,这个角色从小旦到正旦再到老旦,跨度很大。虽然她平时也出演过类似的剧目,但毕竟是全国性的比赛,要求她一个人唱出一台戏,对于她本人还是很有挑战的。
记者:参赛剧目排练了有多少次?对于演员最大的考验是什么?
董秦:排练的次数太多,已经不记得了,用“无数次”来说一点也不为过。对于演员来说,最大的考验应该就是体力方面的消耗,尤其是到了广东之后,天气很热,演员要穿上好几层长衫,还有一些头饰,大量出汗让演员的身体很吃不消。不过大家都是专业演员,这些困难不算什么。
记者:《春江月》这部戏有多少演员?整部戏的演出需要多长时间?
董秦:除了袁丫丫主演之外,这部戏还有八、九个配角,还有几十个群众演员。一部戏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演员之间的配合很重要,对于演员的嗓音考验也很大。可以说,这部剧目能够获得成功,与所有演员的努力付出都是分不开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