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易俗社小剧场观看了王宏义先生《卖画劈门》的首演,演出非常成功,完全出乎了最初的预料。
秦腔《卖画劈门》是传统本戏《日月图》中的一折非常经典的折子戏。讲的是汤子彦边外参军,献出日月图,反遭总兵胡定陷害,逃离军营,其舅父白茂林家道清贫,靠卖字画为生,胡定之子胡林以买画为由,强娶其女为妻,白茂林正在无计可施之时汤子彦逃难回家叩门。白茂林误以为是胡府抢亲,要执刀与之拼命,后发现是外甥汤子彦回家,说明情由,汤子彦男扮女装,去胡府刺杀胡林。
个人评论王宏义先生《卖画劈门》——上戏戏导赵博
今晚看了王宏义先生的表演,将白茂林这一年迈寒儒演绎的生动传神,也演出了秦腔衰派老生的特色。老派,老味儿,成功的完成了这出衰派老生的经典之作。
从表演上来说,非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在汤子彦再三催促开门,白茂林下决心执刀与其拼命时,将白茂林痛下决心的这个过程展现的不够完美。从人物上说,白茂林是一个年迈的儒生,读了一辈子书且善于隐忍的文人,能让这么一个人下决心执刀与人拼命,他的内心是需要进行非常激烈的斗争。而戏曲恰恰是需要把人物内心矛盾外化到舞台上,要把白茂林生死抉择的斗争展现在舞台上,就需要有点,有三个点。
第一:白茂林手放到桌子上无意间摸到了刀,演员有一个反应,这是要向观众把“刀”这一重要物件引出,紧接着把刀拿在面前,此时有了执刀拼命的苗头,同时,也是向观众再次强调了重要物件“刀”;第二:,白茂林走到门口时,门外的汤子彦再次急切敲门,此时老生有一个反应,此时他决定了与之拼命;第三:白茂林在拿刀时有一个噙须的程式,这是第三个点,代表白茂林对于之前拼命之事再一次狠下决心。
三个点,一个接一个,把人物内心的矛盾层层推进,一个点比一个点强,在白茂林开门之时,才能达到这一折戏的最高潮,才能把观众带入高潮。今晚欣赏王宏义先生的表演,这三个点都有了,但个人觉得将这三个点的关系把握的不是很准确,三个点没有突出,也并没有层层递进,此时就显得情感弱了一点,没有把戏推到极致,可能是因为首演的关系吧,有一点美中不足,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从这一折戏整体的来看,我个人觉得有两个地方略欠妥当,纯属个人拙见,姑妄言之。第一是在胡府,公子胡林提出要娶其女为妻时白茂林的反应不大合适,白茂林是一介寒儒,隐忍市井多年,尽管胡林如何无理,在胡林没有撕破脸皮时,白茂林应当是好言推脱,尽管有埋怨不满的态度,都不应“翻脸”,再说“我女儿已人家了”时与其有些过激了,无论如何都应是在胡林翻脸之后白茂林看事无缓和余地是才翻脸才对。
另外就是汤子彦上场,虽然唱词中交代他是逃出军营投奔舅父的,但在表演中并未展现出他逃命的慌忙,给观众的反应就是:他已经平安脱险了,只是趁夜赶路而已,并不十分急切。此时他这个反映应当是不对的,汤子彦上场应当从唱、做、表上把一个急切慌张的情绪传达给观众,一来是在全剧高潮之前应当有一波情感的推动,紧一紧节奏,二来是为后戏铺垫,只有汤子彦此时表现出了十足的慌张紧急的逃亡之感,后面才可以那么“无理”、着急的“砸”舅父家的门。现在前面的情感没有催起来,汤子彦这么砸门,观众心里会打问号。“他不是白茂林的外甥吗?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这么砸门,晚辈对长辈这么无理,两人是有什么矛盾吗?”观众是会有这些想法的,因为汤子彦前后的行为不合逻辑,观众心里打鼓,戏在这里也就塌了一块,很难能够在矛盾的爆发点上达到情感的顶峰,戏也就很难达到极致。
另外,提一句衣着上的问题,汤子彦上场穿的是皎月色偏湖蓝的绣花道袍,浅蓝的彩裤,但腰上又系了一条皎月色的大带,显得有点“一顺边儿”了。希望可以调整一下大带的颜色。
以上纯属个人观后的一些看法,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