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不必将儿怨,听儿把话说心间,骨肉之情心不变,莫奈何富贵贫贱隔崇山,寒窑里住罢相府转,难道说不怕惹人耻笑惹人嫌,母亲莫把儿挂念,全当是没要你儿王宝钏……”

夜幕降临,位于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内的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早已人头攒动,秦腔名剧《五典坡》正在缓缓拉开帷幕。相门之女王宝钏,不顾父母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薛平贵入伍后,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母亲不忍爱女孤苦伶仃,来窑里探望,劝说女儿回去,却遭到拒绝。

一场戏,犹如一处山泉,清新流淌,连绵不断;又如云霾,厚重低沉,压迫人心。一个女人,就这样用同样一种守望的姿态,淡然度过了18年。动情之处,被演员唱得幽咽婉转,犹如杜鹃滴血,台下一片唏嘘,许多观众暗暗擦去眼角的泪水。

剧终,众人渐渐散去,有戏迷问王宝钏的扮演者、国家二级演员温彩霞:“在唱‘探窑’那一幕时您真的哭了吗?”温彩霞沉默良久,方才点点头。也许在那一刻,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的她,几乎和剧中的王宝钏一样倔强。

十年蹲班,曲逢知音

1968年,4岁的温彩霞响应国家“疏散人口下乡”的号召,回到了老家陕西长安县。“我父亲名叫温警学,是甘肃省秦剧团的须生演员,他主攻硬靠、官衣、衰派老生,常年在岷县、甘谷、陇南、定西等地演出。”温彩霞说。

出生于戏曲名家的温彩霞,自幼就有一幅好嗓子,也天生对秦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父亲却极度反对她涉足这一行当,用温彩霞自己的话说,“父亲比任何人都清楚唱戏所要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但父亲严厉的语气,挡不住一颗炙热的心。上小学期间,附近村里一有庙会,温彩霞都会第一个跑去看。回到家后,温彩霞常常偷偷模仿戏台上艺人的身段、唱腔,用稚嫩的嗓音吟唱远古的音律。“一开始我学习成绩还算好,但后来越来越沉溺于秦腔,功课渐渐就落下了。”

十年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好转,温彩霞一家人回到了兰州。而此时的温彩霞,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在上初中期间,我总共报考了三次甘肃省艺校,但三次都没考上,一是我没有系统地学过表演,走的都是‘野路子’,二来当时考试‘水分’很大,很多人都找关系,父亲原本可以帮上忙,但他一直反对我考艺校,所以第三次在最后一关仍被刷下来了。”

“后来,武都市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父亲,说他们剧团正在召学员,希望我能去那边学习。”也许是温彩霞的固执打动了父亲,也许是父亲看出她确实是一个唱戏的好苗子。不管怎么样,父亲终于妥协了。于是,正上初中的温彩霞彻底辍学,跟上戏班子,开始了她的“第二生命”。

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一段台词:“要想人前显贵,先得人后受罪。”学戏,从小受的都是常人不能受的苦。“一个好的秦腔演员,必须拥有好嗓音、好身段、好扮相,可很少有人先天就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苦练是少不了的。”温彩霞说。

练唱功的时候,温彩霞每天五点多就得起床,到河边练嗓子,数九寒天,寒风凛冽,总有一个清亮声音在山里回响。练腿功的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浑身麻了,衣服湿透了,可还是得坚持。

温彩霞天资聪颖,学秦腔更是一点就通,一教就会。但在当时,年幼的她却只能充当一个“救火员”的角色。“我在戏班里苦苦熬了十年,当了十年‘临时工’。几乎是台子上缺什么角色我就顶上去,青衣、老旦、媒旦……凡能叫得出名字的旦角我都演过。”

1990年,26岁的温彩霞通过专业考试,终于正式成为了甘肃省秦剧团的一员。

在曲艺界,有很多志趣相投的青年男女因曲艺而喜结连理,温彩霞夫妇便是其中的代表。温彩霞的爱人叫王柏平,祖上三代都是司鼓人。“他刚来的时候给我父亲伴鼓,我父亲为人很古板严肃,团里的年轻人都怕他。有时候敲错一个鼓点,他(王柏平)就怕得不敢吃饭,一个人远远地躲起来。每当这时候,我们就过去安慰他。”

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很快将两个人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在“秦腔”这根红线的牵引下,两人相携相守,开始了他们俩妇唱夫随、琴瑟和鸣的人生道路。

苍凉古调,传唱千年

“秦腔不是吼出来的”,温彩霞说,“很多人认为秦腔的主要唱法是靠吼,其实不然,秦腔的主体风格是雄壮、刚健、豪迈、浑沉,但也有婉约、细腻的元素。一个好的秦腔演员,需要紧扣剧中人物的特定际遇,把内心的真实情感唱出来。”

在全国的地方戏中,秦腔以其原始的生命力,成为覆盖面最广的一个剧种。关于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有“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的说法。秦腔有帝王将相等厚重的题材,也可以演绎才子佳人、平常百姓的故事,声腔、表演都极为丰富,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有作家称: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以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奋力拼搏的精神寄托,成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秦腔发源于陕甘一带,很快就向东流传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而且很快就流入江南各地。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为戏坛盟主。清康熙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三次进京演出,引起轰动。

1912年,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以“改良社会、启迪民智”为己任,用戏曲为手段,在“移风易俗”的宗旨下,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易俗社。

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辛亥革命后,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5人成就最高,这些剧目中,《三回头》《三滴血》《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柜中缘》《小姑贤》《庚娘传》《韩宝英》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

1924年,鲁迅在西安曾五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给予好评,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的匾额,又以讲课酬金捐赠,支持易俗社的秦腔改革。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对戏曲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38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彭德怀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

有人说,如果要了解真正的陕西人,就必须要听秦腔。贾平凹先生曾在其小说中写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秦腔发音多用关中方言字调,行走三秦大地,到处流溢着秦腔的旋律。“秦腔只有用陕西的方言才能唱出慷慨激昂、苍劲悲壮的感觉”,温彩霞说,“我们团里有个学员不懂陕西方言,发不准的音用普通话代替,唱出来就感觉很怪异。”

激情不老,夕阳更红

跟很多传统曲艺一样,秦腔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新潮流的冲击。因各种原因,甘肃省秦剧团一度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团址也是几度变迁。但支持他们一路走来的,是戏迷们对秦腔亘古不变的热爱。

“我常年在甘谷、定西、通渭等地演出,当地人的热情令我非常感动。我们住在农民家中,他们把最好的房间腾给我们,拿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温彩霞说,“记得有一次演出过程中下起大雨,可很多人依然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聚精会神地听戏。许多年过去了,这一幕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可喜的是,在兰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一传统曲艺,甘肃省秦剧团也正慢慢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团里现在共有六十多人,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占了一小半。这些年轻人学历高,悟性好,给剧团带来了勃勃生机。”温彩霞说。

在众多的“秦腔迷”中,80后的张文翰是其中的另类。张文翰几乎每晚要去甘肃秦腔艺术剧院买票看戏,将台上演唱做下记录,他潜心于秦腔的历史渊源、传统剧目等戏曲理论的批评与思考。

“秦腔,是吼出黄土地的第一声,这里的人们往往叫其‘大戏’。这种‘大’有着其悠久的秦腔发展史和厚重的艺术内涵,是黄土地上演人情、故事的艺术,往往其背后有着一种艺术‘隐忍’。”张文翰说。

在张文翰的看戏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相对而言,秦腔表演艺术家温彩霞的演唱,我看得多一点,不论是‘老旦’还是‘青衣’,表演往往触动观众,尤其是演唱秦香莲,温彩霞能全身心投入角色,从‘母子三人出宫院’到‘娘儿们上了无底船……’等剧情的每一个环节,把握稳妥,吐字真切,运气自然。当唱到‘草堂上饿死双父母,为妻替你送坟茔;母子们在家无度用,沿门乞讨找上京……’她移步换景,把秦香莲的‘苦、冤、告、哭、唱、明’等剧情发展过程,演唱得淋漓尽致,把台下观众带入‘演戏状态中’,入艺出神,目击道存。好在她能从戏里‘走’进去,还能从戏里‘演’出来,使得‘台上所演’与‘台下所看’产生心灵共鸣,掌声响起,多年的修炼,形成她独特的‘温声唱腔’。还有扮演王宝钏,当唱‘老娘不必泪纷纷,听儿把话说原因……单丢下苦命宝钏女。’这样的唱词时,真是能把人的泪逼下来,句句真情传神,有种戏词从苦音中苍凉‘滴’血的感觉,听得直叫人心酸,将王宝钏的内心世界刻画表演得很细腻,自然地流露出艺术‘青衣’,功深气畅。如此演唱得声情并茂,与温彩霞多年的苦练分不开,有悟性,嗓音好,这是她先天的优势,若是在‘人艺俱老’的基础上,更加丰富秦腔修养,这样她的艺术在台上才能得以升华,深化。同时,温彩霞的其他角色扮演也很出奇。她,为艺术而生!”

再过两三年,温彩霞就要退休了,可如今的她仍然精力旺盛,无论是城市大舞台还是乡村小剧台,每天日程满满。当记者问及她退休后的打算时,温彩霞提到的字眼仍是“秦腔”。“在兰州我们有一批票友,闲来无事便凑在一起交流演唱、切磋技艺。但这些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习。退休后,我会有大把的时间给他们指导,继续为弘扬秦腔这一传统曲艺贡献自己的一点心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