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大西北广袤的土地孕育出的一种熠熠生辉的独特艺术形式。而今,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但在嘉峪关扎下了根,而且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得主、甘肃陇剧院副院长边肖,对嘉峪关秦腔艺术的发展说了两个没想到,“没想到这门本土化的艺术,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有如此深厚的土壤;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热爱秦腔。”
嘉峪关是一座移民城市,但总体来说,籍贯甘肃、陕西的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应该说,嘉峪关人热爱秦腔是不难理解的事儿。
在全省秦剧团纷纷解散的时候,嘉峪关组建了一支秦剧团,这也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一次大胆尝试及嬗变。因为在这之前,嘉峪关大大小小的秦腔自乐班已有10余个,热爱秦腔的戏迷朋友有成千上万人。秦剧团的成立,将自乐班化零为整,打造出了一支上档次、高标准的队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让这里的秦腔氛围,像春天里的一把火,越烧越旺。秦剧团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光为秦腔戏迷朋友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拉动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市组建起了一个秦腔剧团
去年夏天,我市文化馆响应市政府“文化惠民”的号召,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我市存在不少秦腔自乐班,比较散乱,不成规模,许多戏迷朋友希望成立一支秦腔团队。文化馆决定满足戏迷朋友的要求,一来填补我市秦腔剧团的空白,二来丰富我市群众文化生活。
经过两个月的走街串巷,摸排调查,市文化馆从前来报名参加秦剧团的两百多人中选拔了80余人,其中60余名演员,20余名乐队人员。“这些人算是嘉峪关秦腔爱好者中的精英。我们先是组成乐队,再组成庞大的演员队伍。虽然不是专业水平,但提升的空间很大。”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的林小勇说。
2013年7月26日,市文化馆接到文化部门的通知,让举办一场仲夏之夜戏曲专场,这个担子自然就落在了刚刚组建起来的秦剧团上。经过5天的紧张排练,8月1日,秦剧团在雄关广场进行了首演。首演现场,上千人把中央舞池围得水泄不通。“好多年了,没有见过这种专门的秦腔演出,也没有见过这么多人观看。”74岁秦剧团的演员刘西厚说。
秦剧团成立后,市文化馆利用现有资源和便利条件,专门把4楼和3楼的两个大活动室腾出来,开辟为秦腔活动室。戏迷朋友啥时候来,啥时候开。刘西厚从自乐班来到秦剧团,对于前后的变化深有感触。“真是天壤之别,市文化馆为我们创造的环境没得说,就像一个戏社,来这之后心里踏实。”刘西厚说。
秦剧团就像一块招牌,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经常有爱好者找到秦剧团,要求加入,其中不乏80余岁的老人。但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只能委婉劝退。在一次文化下乡活动中,新城镇的一位秦腔爱好者在看完演出后,大受启发,决定带领村里的自乐班加入到秦剧团来,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当即拍板同意。
刘小可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每当秦剧团有演出活动时,他都会去拍一些照片或视频,秦剧团的近40场演出,他一场也没有错过。
挥不去的秦腔情结
嘉峪关秦剧团的成立,没要国家财政一分钱,在零支出的情况下,一支庞大的文艺队伍就走上了舞台。而且每次演出,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和补助,就连吃饭喝水都是自己解决。在物质化日益膨胀的今天,为什么这支团队还能发展壮大?还能一次次地给市民带来惊喜?
林小勇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有一个挥不去的秦腔情结,因为热爱,大家聚在了一起,拧成了一股绳。他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完全奔着爱好来的,不求回报,不争名利。其次,秦剧团是以节目养人,目的很明确,就是给戏曲爱好者搭建一个平台,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秦剧团的戏服和一些道具,都是演员自备的。朱宝贵是秦剧团一名铁杆粉丝,也是一名秦腔爱好者。她迷恋秦腔甚至有些疯狂。朱宝贵喜欢一身凤冠霞帔的戏服,为了攒够5000元钱,她把子女给的零花钱都存了下来,最终买上了梦寐以求的戏服。但是,她常常把戏服借给别人,听别人唱,看别人演。“因为我唱得不好,个子也小,就是喜欢秦腔,所以才这么做。”朱宝贵说。
谭喜凤是秦剧团的一名演员和乐队人员,今年56岁,从小喜欢秦腔的她,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秦剧团难得的演员。年轻时,她在陕西跟过几年专业的秦剧团。来嘉峪关后,她一直没有丢下这些爱好,当听到嘉峪关要成立秦剧团,她最早报了名。后来,每次有活动,她都冲在大伙儿前面。
刚成立的秦剧团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是自娱自乐,没有上过正式场面。从去年10月份开始,市文化馆就开始组织大伙儿培训。演员们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培训。从服装穿着、化妆、形体、步调、唱调,甚至一个眼神和表情,都得到了精心指导。培训每天晚上7点30分开始,11点多才结束。从开始到现在,只要演员家里没有事,他们都会按时到,来回的车费全是自己掏。“想不到秦腔还有这么多东西要学,每堂培训课下来,总是受益匪浅。”演员杨小平说。
老戏也能新唱
去年年末,陕西省小梅花剧团和甘肃省陇剧院先后来我市进行文艺演出。市文化馆抓住这一机遇,组织所有秦剧团演员去大剧院看演出。演出结束后,还专门邀请名家对秦腔团作示范指导和业务学习。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小梅花奖获得者边肖一行,还和嘉峪关秦剧团的演员来到文殊镇同台演出。几天的相处,边肖对嘉峪关秦剧团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虽然是业余的,但水平已经很好了。”边肖如此评价。
有人说:“新理念、新思路,是催生新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以往的基础上,秦剧团今年的活动将会添加一些新元素。市文化馆馆长胡文平告诉记者,为了让秦腔艺术在戈壁大漠开花,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秦剧团会排练折子戏,组织一些像“秦腔宝贝”的活动,排练一些开场舞蹈等。
秦腔声声扬古韵,鼓乐阵阵展新风。秦腔,流传在大西北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在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已然生根发芽。那精彩纷呈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传统经典的剧情,像美丽的浪花,荡漾在天下雄关的大地上,滋润着成千上万人的心灵世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