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于12月3日晚在江南名城苏州举行。陕西省著名秦腔青年演员任小蕾不辜众望,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另一位青年演员,素有“三秦第一小生”之称的王新仓同时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出身梨园世家,从10岁开始学艺,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和不断的舞台实践,逐步成长为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剧种的优秀演员。此次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不仅是对她多年从艺的充分肯定,也对其今后的艺术道路是一次有力的鞭策和启发。

梨园小蕾初绽放

任小蕾的父母均为秦腔名家,小蕾继承了他们的艺术天分,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因为母亲主演的《祝福》一剧需要一位演阿毛的小演员,七八岁的小蕾被选中,她天真可爱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而观众的热情和对舞台的向往也深深地吸引了年幼的任小蕾。事隔一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训班招收学员,不到十岁的小姑娘此时显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韧劲,她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手段抗争,终于,踏入号称“西北戏曲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那是1980年。

之后经过七年的严格、刻苦训练,任小蕾正式进入剧院青年团担任演员,相继排演了许多剧目,塑造了一些不同类型的舞台艺术形象。这些表演,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既有旦角,也有丑角,这些角色,既有感天动地的悲剧女性,也有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既有娇媚可人的乡村少女,也有思凡下山的俏皮女尼,这些表演和舞台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任小蕾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以及多年科班学习积累的扎实功力。同时,这些表演也为初登舞台的任小蕾赢得了各种比赛、表演的奖项与肯定,比如《清水衙门糊涂官》曾晋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西湖遗恨》曾赴荷兰演出,《双下山》曾参加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戏曲邀请赛和省文化厅、省振兴办组织的“丑角大赛”演出,相继荣获了演员二等奖,并赴荷兰参加了"库奥皮奥"艺术节演出。《山道弯弯》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1996年《金三角》交流演出,荣获了表演奖,《借扇》相继参加了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及中国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桃园借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联合组织的"陕西地方戏荟萃"现场直播等。

历经风雪梅更红

尽管在人物塑造和表演上有很强的可塑性,但任小蕾最擅长的还是花旦。由于她扮相婉丽、嗓音柔美、表演细腻,功底扎实,多年来在十多部本戏和折子戏中塑造的角色个个都出彩。无论是忠贞刚烈的“窦娥”,哀怨悲愤的“李慧娘”,娇媚沉着的“貂婵”,英姿飒爽的“柳春英”,心直口快的“宫小花”,美艳放荡的“阎惜娇”,活泼多情的“古丽”,还是善良贤淑的“丁香”,经她形神兼备的表演,都成为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这一个”。

在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的《迟开的玫瑰中》,任小蕾扮演了既心直口快、有爱慕虚荣同时又不失可爱与真性情的“宫小花”一角,在谈到扮演这一重要角色的心得时任小蕾表示,其实自己在当初接到这个角色时,觉得这个角色出场次数不多,也没有多少道白,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的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后来,在全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以及自己的深刻体会之下,终于认识到“宫小花”这样一个角色在剧中的重要性,因此开始用心去体会和揣摩这个角色的人性性格、表演方式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学习和排练之后,任小蕾扮演的“宫小花”与李梅扮演的“乔雪梅”以强烈的角色对比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该剧不仅获得了全国各项大奖,而且演出足迹也遍布全国,而主演之一的任小蕾也被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和喜爱。2005年,由任小蕾担任主演的新编秦腔历史剧《雀台歌女》开始公演,她更是倾注着全部精力,悉心体验角色,刻苦研习表演,最终赋予这个角色以独特的光彩。

暗香暖人不争春

经过多年努力,任小蕾现在已经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而她的精彩表演也赢得了观众的欢迎,专家的好评和同道的认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以《多姿多彩的绽放》为题,就任小蕾的表演和艺术探求发表了长近四千字的文章,作者以一个“老秦腔戏迷”的深情笔触写道:“作为一个陕西地方戏曲演员,任小蕾获得成功的最根本途径,是精心打造刻画角色,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这一个’舞台形象来。”陕西省文联、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与任小蕾是同乡,在任小蕾获得梅花奖之后他也发表了题目为《几世修得梅花骨》文章,在文中高建群写道:“任小蕾从10岁学戏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7年的舞台经历了。她演过很多戏,也获得很多奖。这次,又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这里,我谨向我的这位小老乡献上祝贺。”面对外界的肯定和期许,任小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冷静地表示,多年来的艺术之路,使她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受到观众喜爱,艺术生命常青的优秀演员,除了苦下功夫练功练戏,还要善于吸取古今中外各种艺术丰富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思想境界。“秦腔是活着的传统文化,但不能光活在专家学者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通过活着的文化来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得更加活泼,更加圆满、更加美好、那么它就会发扬光大,成为民族永不枯竭的财富。”(记者 黄小春)

(摘自 《三秦都市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