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社之所以百余年间在陕西秦腔剧苑能独树一帜,鼎盛辉煌累加叠起,深获广大秦腔观众长久喜爱和赞颂,除过前述原因而外,其剧目唱词设计、编辑润色亦非常精彩,不仅入情合理,扣动人心,而且用词朴实无华,受众易于接受,能达到雅俗共赏高台教化的目的,所以许多著名唱段在陕西各地农村迄今仍然传唱不衰,足见其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以下试举数例,一窥其全貌之一斑。
  《乾坤带·斩秦英》:秦英失手打死了詹妃的父亲詹太尉。皇帝虽贵为天子,却是秦英的外祖父,但他也不能任凭外孙横行,因此他将秦英生死的主宰权交给了詹妃。秦英的母亲银屏公主无奈之下只得接受父亲的安排。苏蕊娥扮演银屏公主时,就将这一大段能够将詹妃说服并主动作出让步的唱词,唱得合情合理而又柔然婉转,既有说服力又真诚感人。唱词是——
  “上前来双膝跃跪哀告姨娘,
  叫姨娘莫上气容儿细讲,
  听儿言共语细说心上。
  都只为西地里小儿反上,
  秦驸马挂了帅去征番邦。
  明知晓小奴才性情劣犟,
  因此上戴囚墩锁压小房。
  太尉爷府门道锣鼓响,
  可怜他老人家一命皆亡。
  太尉爷他一死金旌御葬,
  命奴才穿孝衣跪倒灵堂。
  倘若还斩坏了秦门少将,
  是何人与我父保立家邦?
  有一日我龙母她把命丧,
  将姨娘称国母封在昭阳……
  赦秦英在姨娘舌尖之上,
  哭煞你疼煞我两败俱伤。”
  正由于银屏公主这一段发自肺腑的衷心哀求,才改变了原告詹妃当初一心要斩秦英为父偿命的想法,因此银屏公主这一段唱词设计份量重,句句入情,声声含泪,声情并茂,扣动人心。
  《双镯记》一戏,是三意社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其中《杀场》一折,周辅国扮演的花脸沈步肖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好唱段,教育意义深刻,旧时曾被灌成唱片,流传甚众甚广。临刑前,沈步肖对前来与自己告别的母亲唱道:
  “母亲把酒饭莫与我,
  你老人的酒饭赛毒药。
  曾记得你儿七岁时,
  沈状元也有九岁多。
  有一日先生未上课,
  我两个村中找同学。
  路经铁家的门前过,
  见铁宽一人他睡着。
  他身边无有嫂子哥,
  桌上放着一对小银镯。
  他拿一个(来)我一个,
  各自回家对母学。
  他母见镯心发火,
  又是打来又是说。
  罚跪厅前令改过,
  负荆请罪退银镯。
  母亲你见镯笑呵呵,
  立刻与儿做吃喝。
  说儿一定成正果,
  又是抚来又是摸。
  常言道‘真金子不打不成货’,
  ‘钢刀虽快也要磨’。
  养子不教父母过,
  你从小严教我岂能作恶?
  到如今人家长大把官做,
  你的儿犯罪要把头割。
  儿不愿吃来不愿喝,
  吃一口奶乳见阎罗——”
  (随后沈用牙猛将其母乳头咬断,以示对母亲从小对自己进行错误教育的痛恨之情)。
  苏育民自小受苦,入了戏班又爱演苦戏,所以才把苦戏演得那么好。《打柴劝弟》原名《折桂斧》,是秦腔的传统剧目,说的是哥哥每日在深山里打柴,资助弟弟安心苦读的故事。苏育民在剧中扮演哥哥陈勋,那百十斤重的柴担,在他的肩头闪动如飞,曾引来了多少观众的喝彩!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为展示这段樵夫雄姿飒爽的舞蹈,肩头上留下的肉茧,至死亦未褪去!在全国戏曲会演中,他那场边唱边闪柴担、快步流星疾走的气势,将一个淳朴憨厚、健壮豪爽的劳动者形象,活灵逼真地再现在舞台之上。难怪毛泽东在怀仁堂观后,兴味颇浓地说:“演得蛮朴实嘛,像个劳动人民的样儿。”这出戏后来几乎成了苏育民的独家戏。他在这出戏上达到的艺术高度,使许多剧人都望而生畏。他的门下弟子虽多,但这出戏却很少有人能再演了。而陈勋劝弟的那段唱词:

 “一句话说得他泪流满面,
  我只得背过身将汗泪擦干……”
  在当时真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许多戏迷都能将之全部唱出。苏育民的须生戏也颇受广大观众欢迎,著名剧目有《鱼腹山》《九件衣》《大名府》《四进士》《红娘子》等。他的唱腔陈郁、壮美、慷慨、豪爽,已成为历史的绝响。《将相和》中,他扮演不计较个人颜面得失,以国事大局为重的宰相蔺相如,面对居功自傲而后又深感惭愧,自愿前来负荆请罪的廉颇将军,有一大段唱词:
  “见此情不由我感激泪降,
  你与我秉忠心同在朝廊。
  咱朝中凭的是一将一相,
  那强秦才不敢小视我邦。
  让将军为的是国家为上,
  怕的是我们文武不和手足残伤!
  老将军似你这样胸襟巍巍,
  年迈苍苍,屈尊枉驾,身背荆杖,
  这教我蔺相如怎敢承当?
  你本是大义人心胸宽广,
  蔺相如敬重你忠勇无双!”
  这段唱腔苏育民处理得行腔激越,情感真挚,诚恳表述中既不失细腻委婉,豪放赞扬时亦不忘国事为上,将忠心秉国的蔺相如此时此刻的一腔团结愿望和宽广胸襟剖析得淋漓尽致。
  《打虎记》是三意社名丑王辅生的得意杰作。丑角的唱腔本来就不多,好的唱腔就更少,而王辅生的这一段唱词,是历来秦腔剧本中丑角行当绝无仅有的多字台词,确是难得的精彩,将李红眼和毛公子逛庙会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唱完道尽,市场上练摊生计如在目前:
  “大爷你向那边望,
  逛会的人儿闹攘攘。
  你看那大路小路,
  一溜一串逛会的人儿来往不断,
  卖叮当木炭的,
  西货镜片儿拉洋片的,
  耍蛇的,劝善的,
  箍轳锅钉碗的,
  吹糖人儿卖油的,
  还有几个剃头的……
  花不楞登姑娘媳妇,
  摇摇摆摆真好伊呀看……”
  真是各色人等尽有,世相百态全收,字数竟达百十字以上,观察生活之细微,更可见剧目贴近观众,着意表达现实生活之用心用意。该剧中牢头也有一板生动的唱腔:
  “心毒面辣胆又大,
  能欺能骗能狡猾,
  能吃能喝能敲诈,
  能提钢刀把(着)人杀。
  鞭子打杠子压,
  手中不缺银钱花。
  这年头不把毒手下,
  人家笑咱是(个)傻瓜。
  只要咱能坑能蒙能拐能骗能把威风耍,
  哪怕他断子绝孙,
  婆娘不生娃娃,
  我也就不毯管他!”
  这一段唱词把一个心狠手辣、丧尽天良的黑社会人物的丑恶嘴脸描绘得惟妙惟肖,揭示得酣畅淋漓,鞭挞得体无完肤。
  三意社创立以来百余年间,上演过数百个剧目,可惜今日只存有28个剧本,说明秦腔剧目管理历来疏于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结集、出版工作,仅寄重于艺人们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以至于才会出现目前的这种老成凋谢、人去楼空、挖掘难觅的尴尬局面。《卧薪尝胆》《娄昭君》《苏武牧羊》《玉堂春》这4个戏是著名剧作家李逸僧改编的剧目,唱红了几代演员。比如《娄昭君》剧中苏育民的“自那晚”一段唱腔,无论是唱词还是旋律在秦腔艺术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名段,可惜曾一度找不到原本。《玉堂春》是肖玉玲女士的代表作,她在西北各地都有诸多弟子以“打发公子”一板唱腔获取许多大奖,也可惜找不到前本。特别是现存许多剧本唱词前多未标明板式,如“慢板”“二流板”或“垫板”等,使再排导演和演员无可适从,只能按主创人员自己的理解自行设计。有的唱腔字词反复传唱中亦出现讹误,需要一一加以甄别,激浊扬清。这些教训都是秦腔改革今后应该努力改进并加以记取的。

附记 2005年,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共西安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将西安四大秦腔社团(易俗社、三意社、五一剧团、尚友社)进行整合,合并组建为“西安秦腔剧院”和院属的易俗、三意两个演出团体,使秦腔艺术青春焕发,再次步入全盛时期。2009年8月,由三意社演出团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和国家一级演员张涛领衔演出的大型秦腔音乐剧《杨贵妃》与广大观众见面,该剧的新颖创意和在表演上的一些突破,再次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希望这些后起之秀,在三意社百年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创新理念,大胆改革,使这棵根深叶茂的古老剧社再次开出千万簇新的鲜花,红遍三秦大地,香飘西北五省。这也是三意社的故乡商洛人民的殷切期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