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秦腔发源于岐山和凤翔一带,年幼时我最早接触秦腔,是关中乡下父亲的老式录音机,“认识“这些名家名段,都是通过磁带,以及盒磁带封面的照片。那时我在陕西乡下念初中,农闲在河沟放羊的时候,听到山野农夫吼着苍凉的秦腔,看着黄土高坡上在冷风中颤抖的野草,感觉省城西安是那么的遥远……】
听说陕西省文化厅组织的“国风-秦韵”秦腔演出活动来北京了,而且是在中国剧院,尽管北京这几天天寒地冻,北风劲吹,但是我还是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陕西文化继往开来重现活力的大事,是继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文坛1993年“陕军东征”;2005年“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汇报演出”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征程和传播之旅。
3日晚的西三环中国剧院门口,不到6点半,就已经聚集很多在京的陕西乡党。夜幕下华灯初上,三环上汽车飞驰,在这寒冷的冬日,人们似乎恨不得立马回家钻进被窝。但是这群可爱的乡党们却丝毫不惧严寒,在冷风中等待着,谈论着,守望着。我不禁感动在当下多元文化的潮流里,在京城各种文化演出应接不暇的环境里,是什么在召唤秦人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赶来团聚?秦腔的魅力有何特别?让人离开故土还如此念念不忘?我将寻找答案的目光投向人群,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轻时尚的白领,乡音不绝于耳,有乡党热情的将自己多余的票分给没票的人,那种质朴的分享在一个讲究自我和权利的地方,是那么的温暖感人。
演出在7点30分准时开始,这时候剧场里已经座无虚席,楼上楼下全都满满当当,昏暗的剧场里我回头一看,全是秦人清澈而坚毅的眼神。活动由陕西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孙维主持,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位传承人余巧云、李爱琴、卫赞成、马友仙等先后表演了自己名段,《三上轿》、《龙凤呈祥》、《辕门斩子》、《断桥》等引得现场观众齐声吟唱,不断叫好,而我也有点思绪万千,有点穿越的感觉。
秦腔发源于岐山和凤翔一带,年幼时我最早接触秦腔,是关中乡下父亲的老式录音机,“认识“这些名家名段,都是通过磁带,以及盒磁带封面的照片。那时我在陕西乡下念初中,农闲在河沟放羊的时候,听到山野农夫吼着苍凉的秦腔,看着黄土高坡上在冷风中颤抖的野草,感觉省城西安是那么的遥远,当面听秦腔大家唱戏更是不敢轻易奢望,那时那地何曾想过有一天在北京和这些人见面,可是突然有一天都站在你的面前,那种梦想实现了感觉很神奇,神奇的让你觉得空气中有点缺氧。
清唱结束后,经典折子戏就闪亮登场,西安易俗社、三意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年轻新秀们陆续闪亮登场,压轴大戏秦腔《探窑》由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李娟担纲主演,李娟塑造的王宝钏扮相俊美,唱腔动人婉转,人物塑造入木三分,把一个忠贞痴情,无怨无悔,外柔内刚的女子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戏曲伴奏曲牌的反复“鸣唱”,更是自己人的心灵,原来,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灵魂,离不开基于现实主义的真善美。
于是我明白,秦腔是很正、很本色又很至美的艺术,这种正,来不得半点插科打诨和编造应付,秦腔的正,是樵夫陈勋的诚恳劝诫,是王宝钏的不改初心,是气正、声正、理正、做正、乐正、节正,从而做到了心正以正人的目的。秦腔的本色,是唱出了秦人内心的苍凉,演绎了人间的真情,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秦腔的至善至美是最本能的美,最直接的善良。
《诗经·秦风》里面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咏叹调,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精神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剪除六国,一统华夏,2000多年后的今天,秦腔还在吟唱,秦人汇聚北京,为弘扬陕西传统历史文化站台添砖加瓦,那是又一条新的征程摆在了脚下,那么我们更要说一声;“岂曰无衣?与子偕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