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声阵阵、鼓点密集,随着一声:“呔,梁红玉来也!”由“林梦芸”扮演的“梁红玉”一个精彩亮相,引来“1936年”“易俗社”台下的观众阵阵欢呼。而在西安广电大剧院的台下,真正的观众们更是掌声如雷,喝彩连连。这段“戏中戏”来源于大型秦腔剧现代戏《易俗社》。
昨日,由曲江新区出品、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创作排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再次在西安广电大剧院精彩上演,这是《易俗社》继4月初在西安广电大剧院彩排演出后的荣誉回归。
昨晚七时,西安广电大剧院已经座无虚席,七点三十分,大幕徐徐拉开,观众们似乎穿越到100年前,看到了先贤们为了“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振兴秦腔而不遗余力,随着剧情推进,台下观众无一不被这部好戏深深吸引,心情也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变化。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的创作历时三载,八易其稿,以易俗社的百年历史为背景,以林梦芸这个易俗社第一位女演员的成长为切入点,形象展示了易俗社从初创时期到西安解放三十多年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与整体风貌,多方位塑造了易俗社人苦难坚守、舍身护社、尽忠国粹、逐梦梨园的情怀。
当林梦芸被高社长拒绝入社,以悲哀之音唱出“女裙钗在衙内精神不畅”,现场观众无不唏嘘感慨,既同情林梦芸无法继承师父“刘天俗”的遗愿,又不理解高社长的古板不变通。
而当林梦芸在十多年的苦苦坚守后,终于拿到易俗社正式演员的证书时,许多观众竟随之一起感动落泪。
除了精彩的剧情,本剧还有四大亮点
亮点一:制作团队阵容强大
这部剧由著名戏剧导演卢昂执导,剧本由国家一级编剧刘桂成操刀,由秦腔资深作曲家姜云芳和张森龄老师分别担任作曲和配器指挥,有这样重量级的老秦腔人参与创作,虽然是现代戏,但从音乐角度融进了大量的传统唱腔、板式和曲牌,让老陕一听就觉得是地地道道的秦腔。
同时,为了演好本剧,西安秦腔剧院共启用一百多位演员、四十多个乐队、三十多个舞美、演出阵容由易俗社和三意社两个剧社合力完成,并且外借了十多个乐队,这在秦腔现代戏的演出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亮点二:名角荟萃
本剧囊括了众多国家一级二级演员,林梦芸一角由易俗社副社长、“梅花奖”得主惠敏莉扮演,惠敏莉社长在易俗社二十多年,演出了三十余部戏,对易俗社感情非常深厚,且有“不是易俗社正式演员”的特殊经历,由她扮演的林梦芸一角继承了恩师刘天俗“此生只为秦腔生,此生只为易俗活”的遗志,惠社长将其对易俗社的感情和秦腔梦的坚守演绎得非常到位。
亮点三:独特的舞美
独特的舞台设置融汇了大量的舞台装置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台中六座以易俗社小剧场为原型设计的“楼台”。这六座楼台不仅生动还原了易俗的建筑特征,更作为舞台的一部分,通过电动装置操作,组成不同的舞台场景,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在此前的秦腔剧种中还未有先例。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一幕15.5米宽,8米高的无缝纱幕——《易俗社》共设计了“实”与“虚”两条线索,“虚线”由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表演和唱腔来呈现,“实线”则通过这道纱幕,以投影的方式,将易俗社百年变迁中的珍贵影像资料,在换幕时间予以呈现。
亮点四:戏中戏三分钟换装
一般秦腔演出的换装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但是在《易俗社》第四场、第五场中,有几处“戏中戏”内容,主演惠敏莉的服装要在三分钟之内“从头到脚”全部换完,难度相当高。据了解,《易俗社》一剧中,因为剧情需要,主演有九套服装、四个头套,这在以往的秦腔剧中是不多见的。文字/李清浅 校对/杨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