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头枕50万字的巨著《白鹿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溘然长逝,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他的万千读者。
5日是陈忠实病逝第七天,传统祭祀中的“头七”。上午,与白鹿原相望的凤栖塬云幕低垂,西安殡仪馆咸宁厅肃穆庄严,哀乐低回,数千名社会各界代表和自发前来的群众在此送别陈忠实。
大厅悬挂的巨幅肖像上,陈忠实那张刻满沟壑、写满沧桑的脸庞,笑容依然是那样的灿烂。鲜花簇拥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根据生前遗愿,灵棺内的陈忠实头枕一部《白鹿原》。大厅电子屏上显示着一副挽联:“三秦文胆华夏风骨铸忠实人格笔蕴千钧担天道;终南气象灞原襟怀育白鹿精魂情含万汇传史音。”
告别仪式于上午8时举行。上午7时,记者看到,聚集在厅外的各界人士和群众已有上千人。咸宁厅是该馆最大的吊唁厅,一次安排不下,不得不分批次进厅,到上午9时40分,厅外还有几十人等待入场。
秦声秦韵送陈老
连日来,无论是陕西省作协大院内特设的追思堂,还是白鹿原上西安思源学院特设的“陈忠实文学馆”灵堂、陈忠实家乡蒋村的陈忠实旧居前,都人潮涌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陈忠实的缅怀之情。他们中有的拄拐杖而来,有的坐轮椅而来。据悉,7天来,到陈老家中和官方吊唁大厅吊唁的各界代表和基层群众已达上万人,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文学团体、出版社、文学杂志社等发来100多封唁电。
陈忠实生前最爱听唱秦腔。4日是陕西省作协院内追思吊唁的最后一天。悲壮苍劲的秦腔、悲怆凄凉的板胡、声腔磅礴的华阴老腔,久久回荡在作协大院。陕西省一批表演艺术家自发聚集于此,用秦声秦韵为这位“真正的人民作家”送行。
“陕西军东征时你为主将,《白鹿原》铸心血千古流芳。祭英灵天地黯秦声悲唱,痛煞煞把名士一命陨亡。”陈忠实巨幅画像前,在悲怆的《杀妲姬》《柳青芽》《永寿庵》几个牌子曲的联奏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赵杨武把这四句唱腔唱得悲悲切切,催人泪下。这是媒体人李泉林在陈老逝世后改编的《痛煞煞把名士一命陨亡》。
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噙泪唱出了四句秦腔:“先生枕书驾鹤去,白鹿原上顿觉空,长歌当哭神州地,江河呜咽祭忠魂。”人们无不为之动容。吊唁者中有一位老汉情不自禁地喊道:“忠实啊! 你的在天之灵听见了没有?乡党(即乡亲)们、艺术家们用你最喜爱的秦腔,来为你送行……”老人哭得说不下去了,现场群众纷纷落泪。
惠敏莉向记者忆起2012年易俗社百年大庆前的一件往事。当时,她冒昧地给陈忠实打电话,看先生能否为易俗社赠送一件墨宝。陈忠实爽快应允,并题写了“百年秦韵 唱响中华”。惠敏莉表示将上门去取字并拜见陈忠实。陈忠实说:“三伏天热得跟啥一样,额娃(即‘我孩子’)你就等着,我明天让秘书给你送去。”
“先生那么随和、富有爱心,让我铭刻在心,我们要学习他做人的典范和朴实无华的大爱精神。”惠敏莉说,正是在先生如此风范的感召下,她们把 《白鹿原》搬上了秦腔舞台。
华阴老腔震山川
华阴老腔本是流传在陕西华阴市双泉村一带的皮影戏种,缘着话剧版《白鹿原》和陈忠实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一段词作,走进文化圈、走进春晚,还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甚至走出国门,赴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
4日,华阴老腔艺人们肩扛木板凳,带着惊木、月琴、梆子、大锣等乐器,从华阴赶来,他们要用华阴老腔送别陈老。9位老腔艺人先是步入追思堂,对着陈老的遗像三鞠躬,抹着眼泪出来后,在作协大院一角的陈忠实画像前,再次深深鞠躬。随后,艺人们带着不同于往日的“哭腔”,以低沉的哀声“吼出”了苍劲老朴的《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木板凳和各种乐器被敲得震天价响,老艺人们的“哎嗨”声响彻大院。
表演中,随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开唱,艺人们有节奏地吼起了“哎嗨”,一人主唱,众人帮腔,一次次发力———“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嗨! 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啊!嗨!”“男人下了田,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哈!哈!哈!”“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浑厚的嗓音、粗犷的呐喊、震撼的气势,唱出了那藏不住的哀伤。
这是2006年北京人艺排演话剧版《白鹿原》时,导演林兆华特邀陈忠实作的词。陈忠实生前曾形容这种老腔声音像“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
最后,老腔艺人转身面对群众,“吼出”了话剧版《白鹿原》的剧尾曲《将令一声震山川》———“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没有了平日的血脉贲张、磅礴豪迈,取而代之的是大江东去的四顾苍茫……
唱罢,70岁的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哭了。他告诉记者:“不好受,心堵住了,但是还要唱,这是我们最后能为陈老做的事情。”他用“特别亲”来形容老腔艺人们与陈忠实的关系,“如果没有陈老,老腔就不会和话剧版《白鹿原》结缘,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受人关注。陈老特别热爱和关注老腔,对老腔的扶持特别大!”
华阴老腔艺人用高亢悲怆的老腔祭奠陈忠实。本报驻陕记者韩宏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