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如何走出低谷,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大课题面前,不同档次的戏曲剧团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出现了天渊之别的两极现象。一种,国家级、省级重点院团为竞争大奖不惜大制作、大包装,服装之豪华、布景之辉煌,台上台、旋转台,动辄木料数十立方米,耗资近百万,超百万者历历可见。另一种,疲于生计,破服装、老节目、低质量、拼凑班底赶会包场,其剧已至不堪入目的程度。更有甚者,或去有钱人家演唱丧葬堂会,或上茶社卖艺打工。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必然受到冲击对其进行探索、改革方面的投资,无可非议是必要的,值得的。纯属商业营利性的大型演出也是正常现象。然而,一些专业重点戏剧院团并不是从戏曲的大众化这个基本角度和戏曲本体的艺术魅力、艺术感染力这个关键所在上去改革,去下功夫,而是比豪华包装、赛巨额投资,且已形成了一种大有蔓延之势的攀比风气。似乎非如此便赶不上当代的"戏曲时髦",非如此便与"五个一"、"文华"等等大奖无缘。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已带有传染性的"排导时髦",那就是高报酬聘请大导演,导一本戏索要上十万者已属平常,据说此类高导可保证获大奖,除高薪酬金之外,住高档宾馆,随时来往均乘飞机,加之专人侍奉,礼品丰厚,俨然活佛。当然,我并不否认名手高导的超人本领,但我怀疑他们从千里之遥飞来是否熟谙大西北黄土地的风土人情,是否了解三秦父老的口味。这就难怪有诸多曾巨额投资、豪华制作的"重点"剧目参完赛获罢奖之后便寿终正寝,无声无息了。究其原因,大制作大投资替代不了戏曲本体的内涵。观众要看的是有戏、有情、有人物、有味道的好戏。
更让人费解的是部分评论家的宣传导向。分明是一出劳民伤财、空洞无味的剧目,一经豪华包装,大腕执导,便被吹了又吹,捧了再捧,试问此种剧目能否深入工厂、农村?所投巨资究竟收回几成?由此,不得不使人疑惑其中有回扣之嫌,如此导向令人迷乎、忧乎!
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已在古城西安隆重开幕,第8届中国戏剧节也已拟定2003年在我省举办。人们期待着出现不以豪华包装唬人的、有情有趣的、有滋有味的好戏问世。 《三秦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