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安秦腔剧院创排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改版惠民演出期间,8月21日,新改版《易俗社》研讨会在西安曲江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戏剧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对新版《易俗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锐、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共德以及全体主创人员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主持。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我非常赞成戏里高社长卖了老宅子也要保住易俗社的情节,写出了艺人的精神境界。尤其令我钦佩的是“易俗社”能以可贵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珍视自己的历史传统、艺术积淀和基本社情,坚定不移地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这一版在史诗化的追求上有新的攀登和加强,进一步开掘了易俗社在抗战时期所做出的社会担当,对“辅助教育、移风易俗、启迪明智”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戏剧理论家)
这个戏更紧地抓住了家国情怀,让观众看到了几代艺术家用生命对艺术、对文化坚定的、不畏时代狂风巨浪的守望,这种守望的精神,是今天的艺术家、今天的中国人特别需要的。
康式昭(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戏剧理论家)
这个戏“难写、难导、耐看、要看”八个字概括。“难写、难导”,是题材内涵太丰富了,里面可歌可泣的事、人相当多。“耐看”,是边看边思索,“要看”是能感受到易俗社的精神与魂魄。
姚欣(文化部艺术司原司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易俗社受孙中山影响,以“辅助教育,移风易俗,启迪民智”来改造社会,这个内容是易俗社百年所坚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今天我们文艺要求的方向相一致,这是一个独特的题材。
吴乾浩(著名戏剧理论家)
易俗社自己演自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也是对易俗社精神的传承。通过这个戏虚构的戏剧人物,他们投身易俗社事业,为其贡献、为其坚守,使我感受到了易俗社历史的厚重和对易俗社的自豪。
李春熹(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著名戏剧理论家)
这一版《易俗社》更加戏剧化地张扬了易俗社精神,即文化担当、社会责任,这种精神是透过剧中高玉轩等创办之初的主要人物在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映射出来的,一方面使人物更加饱满、丰富,另一方面使整个戏的精神境界更高。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著名戏剧理论家)
我觉得这个戏把故事的虚和背景的实结合得非常好,通过虚拟的故事和好几个真实的历史视频资料来展示易俗社精神,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人物关系更加合理。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戏剧评论家)
通过对人物的调整,使剧中人物定位更加准确,对故事情节的调整,使整个戏剧故事更加顺畅、更加合理。
郦国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著名戏剧理论家)
这个戏把戏曲和文化的使命,与当下的某些文化现象形成了强烈反差,易俗社文化人的情怀触动了我,戏中,文化情怀和担当坚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戏的主题更突出,体现了易俗社的文化担当和引领。
孙豹隐(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当下,我们确实非常需要《易俗社》这样自己写自己的作品,这个戏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次修改,更加突出了高社监、陈教练等人物的形象,使整个戏的主题更加丰厚,更有戏可做,戏的细节也更加的到位、细致。
卢昂(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著名导演、《易俗社》总编导)
此次改版大大强化了以高社长为代表的初创者的文化担当、文化责任、文化自觉。第三场改动较大,剧中易俗社顶着重压,力排上演《还我河山》、《山河破碎》等爱国大戏,同时对其他场次的唱腔、结构、音乐也做了相应调整,使其视觉冲击力更强。对于专家们的建议,我与主创团队会认真消化、吸收,力争把这一重大题材的戏打磨成精品。(狄蕊红)
(摘自 《华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