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秦腔界涌现出的优秀须生艺人灿若星河,那些为秦腔艺术奉献一生或已逝去的老前辈,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那些看过的、听过的,还有没看过或没听过只是道听途说的艺人、大家们枚不胜举,而我喜欢的秦腔须生有温警学、王超民、乔新贤、阎更平四人。
温警学:(1928-2003)陕西长安人,甘肃省秦剧团原著名须生演员,号称“陇南红”。自幼入科学艺,早年在警钟社,随同王超民、王超俭弟兄学艺,与施学义、张警民、张警华等人搭班演出,解放后在武都市“五一剧团”工作,后来因武都地区与天水合并,曾经一度在天水“五一剧团”演出,与张新康、刘易平、李正敏等人同台挂牌演出,1958年调入甘肃省秦剧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景乐民、王小玲、刘茂森等人共同撑起了甘肃秦腔的辉煌。主要演出剧目有:《打镇台》、《杀驿》、《杀庙》、《放饭》、《辕门斩子》、《二堂舍子》、《赶坡》、《十五贯》、《闯宫抱斗》、《苏武牧羊》、《葫芦峪》、《下河东》、《薛刚反唐》、《金沙滩》、《卖血》、《大报仇》、《烙碗计》、《哭秦庭》等。温警学唱念俱佳,行腔高亢激情,做工扎实,表演朴实大方,注重刻划人物内心,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
老先生的戏,现场演出没有看过(97年最后一次在兰州演出,其时我已在兰州数年,可惜不得看过),近几年我反复欣赏过较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仅有几出戏,有感于其在秦腔须生行道的艺术成就,由此甚为喜欢。
王超民:(1915-2009)陕西西安人,12岁开始学艺,师从朱喜堂、惠济民等,颇得真传,早年与兄成立警钟社,主攻须生、红生,以演关公戏闻名。他表演功底扎实,唱、做、念、打都有独到之处。唱起来,清脆悦耳,念起来,铿锵有力,做起来,潇洒自如,打起来,套路娴熟,是一位在秦腔界很有影响的演员之一。他戏路宽,无论是演纱帽戏,还是演蟒靠戏,都是非常拿手的,5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主要代表剧目有《出五关》、《走麦城》、《斩颜良》、《挑袍》中的关公,《打镇台》中的王震、《杀驿》中的吴承恩、《放饭》中的朱春登、《临潼山》中的李渊、《破宁国》中的朱亮祖、《金沙滩》中的老令公;解放后在平凉新陇剧团、平凉地区秦剧团工作。1977年又到平凉市秦剧团(现崆峒区秦剧团)工作至退休。
很早的时候大概是80年代初,我在现场看过老人演出的关公戏《挑袍》,其时已是70岁高龄,依然随团演出于农村的露天土台,但是那时间我年纪尚小,对艺术没有过多的认识,然而最近几年从仅有的两折录像,便深深地为老人的表演功夫所折服。
乔新贤:(1917—1999年),著名秦腔须生演员,陕西户县秦都镇人。早年在汉中“新汉社”学艺,和高新岳、李新纪、米新洪并称为新汉社“四大台柱”。后在宝鸡、西安等地搭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三意社”,称为该社主要须生演员。他扮相清俊、做工扎实、唱腔洒脱高亢,道袍、箭衣均能胜任,尤以纱帽最为拿手,代表剧目有《放饭》《杀驿》《苏武牧羊》《杀庙》《逃国》《烙碗计》《八件衣》《生死牌》等。1956年第一届戏曲观摩大汇演中以《杀驿》获得演员一等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跟随“陕西三大剧种演出团”走遍长江、株洲各省市,得到各方好评。晚年一直坚持出台献艺,1999年八月病逝西安,终年82岁。
对于乔老的戏,只看过 《杀驿》一折,听过《放饭》片段,但是老先生的扮相、身段、对四功五法的应运及对舞台人物的刻画,令人不忘,实为须生大家。
阎更平:(1918—1982),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长安曹村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他十四岁时入甘肃平凉平乐社第二期学艺。因智慧聪敏,学戏刻苦,很快成为该社台柱,十六岁就主演了《全家福》、《八件衣》、《卖画劈门》、《大回荆州》、《五子夺魁》等戏,一年后又演出了文武并重的折子戏《临潼山》,名声大噪。民国二十四年,随剧社赴郑州演出,亦得“才华出众”之誉。民国二十七年,返回平凉,民国三十年,离开平乐社,赴西安等地搭班演出。1952年受聘于西北戏曲研究院任演员。阎更平戏路宽广,文武不挡,唱做俱佳,黑须白髯,各自传神。他的唱腔,刚直苍劲,豪迈有力,抑扬顿挫,运转自如,形成了独特的苍重纯厚、刚毅豪放风格,为广大同行所称道。他会戏一百余出,传统戏和现代戏全能。他的拿手戏为《祭灵》、《临潼山》。
对阎先生的戏,网上有《赵氏孤儿》,说老实话本人未曾仔细欣赏,但是听过其《临潼山》、《宫子奇》两段录音,沧桑的嗓音、激情的唱腔还是让人感悟到舞台人物的形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