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润子是玉盛的,秦腔是戏圣的,做唱是并重的,文武是不挡的;
(2) 云亭是宗张的,须生是宗师的,继承是全面的,创新是突出的;
(3) 德育是法盛的,创派是兰州的,技艺是惊人的,如今是失传的;
(4) 立杰是木匠的,道袍是擅长的,嗓音是天罡的,子徒是泰斗的;
(5) 顺子是天才的,戏圣是他舅的,祭灵是演绝的,刘备是哭活的;
(6) 文鹏是鸿泰的,长年傍三意的,烧火是拿手的,诸葛是唱死的;
(7) 家彦是三意的,出科是榛苓的,台风是效李的,棣华是他家的;
(8) 善民是易俗的,誉满是京华的,命运是多舛的,早逝是惨痛的;
(9) 国斌是尚友的,出科是三意的,创立是集义的,红生是出众的;
(10)德明是西府的,名震是三秦的,唱念是流传的,可以是欣赏的;
(11)毓中是泰斗的,大器是晚成的,同行是称赞的,衰派是一绝的;
(12)易平是秦钟的,辕门是经典的,唱功是一流的,鼻腔是共鸣的;
(13)克勤是正俗的,配演是木偶的,行腔是激荡的,观众是尊仰的;
(14)化鹏是五一的,出科是化民的,允文是善唱的,允武是能打的;
(15)集荣是集义的,师承是顺子的,文武是兼备的,黑白是皆能的;
(16)更平是平乐的,为人是谦逊的,唱念是非凡的,做打是精妙的;
(17)晓春是坤伶的,成名是很早的,诸葛是神品的,延景是潇洒的;
(18)正绪是尚友的,坐科是正俗的,唱念是清亮的,字字是珠玑的;
(19)新贤是新汉的,须生是台柱的,后来到三意的,纱帽是称王的;
(20)仁义是下海的,先天是极佳的,后天是努力的,成就是瞩目的;
(21)警学是长安的,陇南是红透的,录像是不少的,不过是私人的;
(22)志秀是巾帼的,须眉是不让的,去世是太早的,戏迷是怀念的;
(23)君秋是多能的,编演是一身的,家庭是艺术的,夫唱是妇随的;
(24)宗翰是三意的,授业是苏氏的,传统是规范的,红灯是样板的;
(25)开元是华阴的,眉户是称王的,感情是投入的,声腔是如雷的;
(26)留华是全面的,小生是兼演的,扮相是漂亮的,唱腔是浮华的;
(27)良生是自学的,表演是粗糙的,嗓子是不错的,早先是规范的;
(28)发牢是凭嗓的,做工是没有的,年纪是不大的,退休是可惜的;
(29)随社是刻苦的,演戏是卖力的,嗓子是浪费的,死板是不行的;
(30)宏义是耽搁的,师承是有道的,同辈是突出的,时代是不幸的。
注解:

(1)润润子:清末民初著名须生,后世尊为“秦腔戏圣”。本姓张,行五,早年坐科玉盛班,满师后在庆泰班演戏,讲究做唱结合,文武并重的表演风格,他的艺术世称“张派”,是中路秦腔形成的第一个有影响的须生流派。
(2)李云亭:清末民初著名须生,艺名“麻子红”。幼时在九盛班学艺,后长期在魁盛班、德胜班、玉庆班演出,全面继承了润润子的表演艺术,并有很大突破,将皮影戏等小戏搬上秦腔大戏舞台,如《忠义侠》(即“周仁回府”)。晚年在易俗社、榛苓社、长庆班(三意社前身)任教,培养了像刘毓中、和家彦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3)郗德育:民国时著名须生,艺名“麻子红”。早年在西安法盛班学艺,出科后演出于甘肃武威一带,后到兰州接受“十二红”李夺山指教,成为一代宗师,世称“郗派”。他的表演注重四功五法的综合艺术,尤其有气功变脸之绝技,如今已经失传。

(4)刘立杰:清末至民国著名须生,艺名“木匠红”。幼年从事木匠活,二十二岁始入科学艺,由于属于半路出道,因此不动靠把,以安工戏为主,尤其擅演王帽、道袍一类,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罡音嗓子,高亢入云,声振屋瓦。晚年在榛苓社、易俗社任教,后自创秦钟社,先后培养了刘毓中(为其子)、刘易平、耿善民等后来须生行的泰斗人物。
(5)陆顺子:民国时期著名须生,本名高步云。为秦腔戏圣润润子的外甥,全面继承了其舅的表演艺术,尤其在《祭灵》一戏里的表演出神入化,被观众称为“活刘备”,坊间言:“陆顺子演《祭灵》,除了他舅谁都不得行”。
(6)王文鹏:清末至建国初著名须生。幼入鸿泰班学艺,初学老旦兼学小丑,出科后改工须生,后搭班三意社演出,其嗓音高低宽窄齐全,运用自如。特别善用膛音,收发得心应口。大板乱弹,或撂板、耍腔,都能给人以淋漓尽致、轻松愉快的美感,尤其在《葫芦峪》里的表演堪称典范,将诸葛亮行将就木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有“活诸葛”的美誉。后在兰州等地演出,但每次回陕仍在三意效力,民间有谚语说:“三意社没钱就烧呀”(指指王文鹏演出的《火烧葫芦峪》)。
(7)和家彦:民国时著名须生,榛苓社出科,李云亭门下高足,台风举止酷似其师。在三意社演出多年,为该社须生台柱,其女刘棣华为易俗社著名旦角。
(8)耿善民:民国时著名须生,易俗社第六期学员。出科后留社演出,1937年日本侵华,易俗社赴京演出爱国剧目《还我河山》《山河破碎》,激励全民族抗日,轰动京华,京剧界称之为犹如“马连良在西安”,因此也获得了“活岳飞”之美誉。回陕后萌生戏曲改革之想法,终因社会环境之影响未果,继而离社远走金城,后郁郁而终。
(9)阎国斌:民国至文革前著名须生,为三意社早期学员。后和刘光华等人脱离三意社,创立集义社,任首任社长。建国后长期在尚友社演出,尤其以《水淹七军》等红生戏著称。
(10)张德明:清末至文革前西府著名须生。幼入天顺班学艺,后任永顺班班长,人称张班长。表演尤以道袍须生拿手,擅唱大段乱弹和念白,五十年代录有《诸葛撑船》《打骡子》《子期论琴》《双灵牌》等戏,留下了可以欣赏的珍贵资料。
(11)刘毓中: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须生。易俗社早期学员,“木匠红”刘立杰之子,“麻子红”李云亭之高足。幼年天资不佳,不为前辈看好,后凭刻苦努力终于脱颖而出,后随其父管理秦钟社,父去世后,自领该社(后改新声社)并任主演,在关中、天水、兰州一带演出。建国后回易俗社,后经苏育民推荐随秦腔进京献礼,演出《卖画劈门》,大获成功。梅兰芳为他题字,荀慧生为他作画,马连良称他为“衰派老生的一绝”。粉墨春秋七十年,被行内尊为“须生泰斗”。
(12)刘易平: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须生。幼入秦钟社学艺,师承刘立杰,出科后辗转于朝邑觉民社、平凉平乐社、天水新声社、兰州新民社、汉中天汉社、宝鸡新汉社、西安正艺社以及新疆乌鲁木齐等地演出。以唱功见长,运用鼻腔共鸣,韵味悠长,脍炙人口,尤其《辕门斩子》一戏,成为后学演出的典范。
(13)袁克勤:民国至文革前著名须生。16岁入正俗社,18岁进鸿俗社,拜师王敏,1942年起在西安木偶戏班领衔主演,1953年筹建长安木偶剧社,任社长。擅于成套大段唱腔,喜以排比句式发挥其唱工优势,尤善演唱四字剁、三字尾、穿字句和不规则的长短句,嗓音苍劲挺拔,浑厚朴实,演唱感情色彩丰富,极讲究声乐色彩的变化,并擅于刻画一些悲剧角色,苦音腔清醇酣畅,令人神往,唱腔古朴典雅,苍凉婉约,俏、厚、巧、醇兼而有之,旋律上注重感情起伏和行腔的精雕细琢,曲体节奏鲜明,严谨整齐,对板式的运用随意而生,不墨守成规,拖腔尤为独特,满口音、胸鼻音、腹颤音及顿、断、抽、闪等声乐技巧运用自如,有"一口三腔"之誉。
(14)刘化鹏: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须生。幼年入化民社学艺,出科后留社演出,后任社长,建国后参加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后改为西安市五一剧团。他噪音高昂洪亮,道白刚劲清越,底功坚实,作派工稳,擅演允文允武的角色,拿手戏有《拆书-逃国》《鱼腹山》《闯宫抱斗》《戚继光斩子》《忠王李秀成》等。
(15)王集荣:民国至七十年代著名须生。幼年入集义社学艺,师承陆顺子,出师后在麟游、凤翔、灵台、泾川、兰州等地搭班演出,建国后转入眉县剧团,任团长。他唱腔刚毅激越古朴典雅,道白语句清晰流畅,做工扎实稳健,表演文武兼备,黑白不挡,尤以“祭灵”和“临潼山”享名。在眉县培养了一大批后辈人才,薛志秀、段艺宾等均为其高足。
(16)阎更平(17)焦晓春(18)康正绪(19)乔新贤(20)陈仁义(21)温警学
(22)薛志秀(23)王君秋(24)贠宗翰(25)雷开元
(26)周留华(27)丁良生(28)李发牢(29)刘随社(30)王宏义
(以上是前十五位注解,后十五位大家比较熟悉,就不再注解了,仅将姓名列出)

注:前段时间上京剧网看见一句话评京剧名家,觉得有趣,于是仿效一帖,凭个人理解,只能当做戏言,有艺术上有争论者尽可提出不同看法,切勿进行人身攻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