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郗德育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甘肃省秦剧团著名老艺人温警学献演的秦腔《打镇台》,以鲜明的主题和娴熟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喝彩。

《打镇台》系本戏《秋江月》里的一折,写八台总镇李庆若纵子行凶、混闹公堂,被华亭县令王镇痛打而以智勘明的故事.这出秦腔须生必修的纱帽戏,首先在于剧情好。它紧紧抓住“小官打大官”这一颇冒风险的典型事例,生动地描绘了公理战胜强权的斗争。虽然这出戏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但剧中人王镇那种不畏权贵,不枉法徇私、敢于惩治邪恶的精神,却给人们以丰富联想和启迪。

有了好的主题,还必须有过硬的演唱技巧。温警学饰演王镇的演唱特点是,紧扣人物性格和根据人物感情需要来做戏,使唱有起伏,演有分寸。譬如,当王镇听到有人击动堂鼓时,他一反大惊失色,手足无措的常态演法,于“耳听得堂鼓连声响”的[尖板]拖腔声中,迅速麻利地上场,并同李庆若相见绕圆场,神情专注地作着揣测判断,将这个县官的老练、机智和豁达的气度,便一下子展现在观众面前。闯进公堂寻衅的李庆若,一面扬袍舞袖地施加压力,恣意破口大骂王镇,一面气势汹汹地质问:“这般时候怎将罪犯未曾提上堂来?”而执法公正的王镇,并来因官阶低微而诚惶诚恐,遂一面彬彬有礼坐堂应对,一面强自隐忍察言观色,尤显在严酷挑战面前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另外,在眼神、台步、帽翅、水袖、指法、髯口的运用上,也都点到为止,不事铺排卖弄技巧,给人以大方稳健、质朴清秀之感。尤其眼神淡淡一瞥,袍袖轻轻一甩,玉带慢慢一提,髯口微微一弹,指尖稍稍一伸,身躯缓缓一转,台步徐徐一迈,帽翅略略一闪,静中有动,以隐求显,更加透射出这位七晶县令对蛮横的权贵显宦的极大不满和轻蔑,为后边的据理相争、怒打八台总镇作了很好的铺垫。唱腔上,温警学的行腔高亢舒展,轻松自然,无蛮唱直喊的挣扎感,既讲喷口吐字之功,又讲润腔共鸣之巧。譬如,他演唱的“陈世美秦香莲结为丝罗”这一字密腔急的[双锤板]核心唱段,之所以能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正是大量运用“润腔”的结果。或一滑一挑,或一颠一闪,或一抑一扬,或一连一顿,或一吁一叹,均能牵清挂味,克服了旋律平直单调的流弊,无矫揉造作的陋习,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王镇刚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念白上,温警学的音域宽,音色美;高低音的扬抑,轻重音的配合,喷口的充沛,气口的灵活,都值得称道,称得上是“一口清”。象“大人言者甚是”这段含35句的“贯口”念白,他声洪气足,尖团分明,语紧情急,层层迭起,一气呵成,直问得亵渎圣旨的李庆若张口结舌,硬是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八台总镇按倒打了屁股,使剧情一下子推向高潮。“王镇生来胆包天,拷打总镇惹祸端。自古忠臣不怕死,怕死与民怎伸冤!”这全剧临终前的四句斩钉截铁的韵白诗,他更是划得犹如洪钟在耳,意味深长地撼动着观众的心弦,听起来脆极了,也美极了。

各种表演程式,只是给演员塑造角色形象以参考性的基调。在表演古代人物时,基调是不可缺少的,但基调却不能代替人物形象的全面塑造;它只是塑型的原始材料,非经过“化”的功夫不可。从温警学演出的《打镇台》中再次说明,凡是有素养的演员,都十分重视致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在实践中缜密钻研,在继承中大胆创新。这也正是有成就的演员的成才之路。

(王学秀,原载1986年1月28日《兰州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