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戏剧角色以一张张精美的脸谱和一身身斑斓的行头来展示人物性格、命运,是戏曲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秦腔于2006年就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然而画脸谱、做帽盔、戏服、靴子等一些与这门戏剧艺术共生的手工技艺,因各种原因还未正式成为非遗项目,却也面对同样的难题:濒临断代,期待保护。

他,曾进《大话西游》剧组为至尊宝、紫霞仙子制作帽子,他做秦腔帽盔属于家传——从14岁起,韩小利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如今他能用一把小尖刀力道均匀地在8层黄板纸上刻出复杂的镂空图案。被称为“关中帽子韩”的韩小利今年还没有接到一单活儿,做了近40年帽子的他动了改行的念头。

戏曲复苏曾让帽盔供不应求

韩小利的家在都城隍庙附近的巷子里。过去的城隍庙附近是秦腔戏服作坊集中的地方,如今演变为西大街上扎堆的演出服租赁店。韩小利说:“那些衣服大部分就是个样子,演出服嘛,不像秦腔戏服一穿一用就是几十年。”

从供不应求到无帽可做。53岁的韩小利感受到了时代变迁带来的行业变迁。帽盔制作工序精细复杂,全凭口授心传。一顶简单的帽子也要十几道工序,复杂的有近30道工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戏曲复苏,传统戏服供不应求。当时父亲在国营剧装厂工作,后来就干脆自己在家做。

“当时各县都成立了秦腔戏团,需求量很大。我们常年给城隍庙的戏装店供应帽盔,还要供应正月里社火队的帽盔。”韩小利说一年中春秋夏做大量帽盔屯在那里,冬天一到,能从腊月卖到农历三月三。 “有一阵父亲回到了临潼老家,我们家在铁炉乡。”他说父亲当时在村里带了十几个徒弟,常年做帽盔,即使如此还是忙不过来。

紫霞仙子戴“穆桂英式”帽子成亲

韩小利因为帽盔制作精美,1994年西影厂《大话西游》在宁夏开拍时,被邀请跟组3个月制作帽盔和剧装。他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一个石膏模具,“这是周星驰的脸”,韩小利笑着说。这是一张双眼紧闭的面孔,嘴唇和鼻子还是很清晰。根据这个从周星驰脸上翻下来模具,贴合面孔做至尊宝后来变身的猴脸面具。“我们这个工作组西安有4人、香港两人。”

他们共同制作戏服、面具,但是说到帽盔,关键的几顶都是韩小利一手制作的。至尊宝对紫霞仙子说出那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戴的那顶秀才帽就出自他手。

紫霞仙子被迫成亲时戴的帽子也是他做的。“紫霞仙子成亲戴的很像凤冠,但其实不是。”韩小利告诉记者,这是秦腔帽盔的一种,叫七星额子,是穆桂英戴的款式。那顶帽子金灿灿的,上有几颗红绒球,紫霞仙子戴着它,心情复杂盼望着至尊宝的到来,成为影迷心中的经典画面。

韩小利说,其实紫霞仙子的那顶帽子只用了两三天就制作完了。毕竟是电影拍摄,只要效果出来就好。

零订单和是否申遗都是烦心事

说起帽盔制作,韩小利滔滔不绝:“学一年可以帮着做,3年才能出师。”秦腔里每个人物不同,所佩戴的帽盔款式也不同。他说,秦腔帽盔大约有100多种,最常用的有五六十种。有时还要根据人物自行创作。

因为是接了活儿再做,韩小利家中几乎没有成品。唯一一顶是半个世纪前父亲做的英雄戴的帽盔。在黄板纸上刻出花纹,两层花纹中间加铁纱网,拼接出帽子形状,再淋粉、上漆、贴箔、点翠,最后制作绒球做点缀。这样一顶好帽盔演了几十年的戏,依旧华丽,还能看到点的翠。和父辈不同的是,后来的帽盔他点翠用蓝缎替代翠鸟羽毛,时代毕竟已经不同。

秦腔虽在三秦大地经久不衰,但年青一代欣赏者在减少,新戏也排得不多。“那些年做的帽盔秦腔剧团还在用,不开新戏就没有新活儿。”韩小利说去年还接了3万元的活,做了20多顶帽盔。可是今年到现在,一顶帽盔都没有做成,也再无后人愿意跟他学这门技艺。他想改行,却很迷茫。

帽盔制作技艺在之前的西安非遗普查并未涉及到,从业者也不了解非遗保护,但这门手艺符合非遗的申请标准。“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找过我,让我申报非遗。”韩小利告诉记者,他还在了解和考虑当中,想知道申遗到底能给这门手艺带来什么改变。

一顶硬罗帽从设计开始到制作完成,需要韩小利十几天的时间

韩小利展示从周星驰本人脸上翻下的石膏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