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期待了很久的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开幕了,当日下午去看秦腔艺术节的揭幕演出《敦煌恋》。是由省秦改制后的省秦公司演出的一部反映第一代保护敦煌国粹文化的大师常书鸿先生的故事,但是怀着对秦腔艺术热爱的心态和期盼去看演出,故事的情节、道具、灯光、场景以及主演边肖的扎实功底让我感动,但是作为一名秦腔爱好者和专业的观众,令人难过是,他们把秦腔改得不是个东西了。一会儿话剧,一会儿舞剧,最想听的曲牌腔调,最过瘾的唱腔减少了许多,眼巴巴地盼到了几句,正听得带劲,觉得还没尽兴却又不唱了,还夹杂了现代新作曲的部分,就像大杂烩,什么都有。什么都有等于什么都没有,虽然秦腔在走向没落的今天我们需要有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心理需求的方式来创新和改进,但并不是只冠以秦之名无秦之腔,我们的秦腔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要有“吼一声大秦腔山摇地动”的豪情,要是这样鱼龙混杂,我们何不去看专场舞剧,专场话剧。最痛心的还不是不让你好好听好好看,而是几百年来戏曲中最精华的最细腻传神的眼角眉梢,一颦一笑、戏曲特有的太步架势动作皆有表达的表演都变成了话剧式的表演。这时也突然想起了前些月在同样的剧院、同样的演员演出的同事是现代秦腔《百合花开》,不能不说故事创作者同样把故事的内容写得感动、有深度,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伟大主题,也符合秦腔艺术社会价值观所体现的人性趋向,但是这种话剧、歌剧似的伟大创新却没有残余几点秦腔的味道,在这样的剧本中,我们就可以肯定的看出将不会再有秦腔的角色分类或者将有很多的角色将不能再现舞台,我们所称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将减少到“五头网子”甚至更少。同时秦腔表演艺术的刀马功夫等基本功都不再重要,简化到一种太生活化的现代所谓秦腔艺术。
这么多年作为一个民间爱好者一直潜心的学习和探讨秦腔文化,一直梦寐这门艺术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一直在用自己方式在为秦腔文化的发展做着一个爱好者的努力,我知道由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方针问题曾经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加上改革开放带来的世界文明对于中华文化的冲击,天圆地方大国梦想中自居了千万年的中国人突然沐浴到了西方文明的洗礼,洋气才能代表个性与身份的土包子换下中山装穿上西服,正如《敦煌恋》中他们称敦煌莫高窟为“东方的维纳斯”,其实敦煌就是敦煌,莫高窟就是中国的莫高窟,不是什么维纳斯,艺术价值等于甚至高于维纳斯,我谈这些不是说我们应该闭关自守,只是说这种大环境让我们的这种国粹艺术逐渐的被崇洋的人陌生和忘记,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艺术家应该为之痛惜和担心,要用坚定和执着的艺术信念和真艺术心态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用实际行动唤起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不要让我们自己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东西逐渐边缘化,而且在所谓创新的过程中使基因变异,最终名儿不实。成为一个文化演变的一个荒唐历史,走进博物馆。
看完我省近几年创作的现代戏和改编的传统历史剧,真的作为一个忠实的戏迷感到痛心,谁来救我们的秦腔?作为剧本的主创人员在舞美编剧、词作曲谱等领域应该是在秦腔界德高望重,肩负民族文化复兴使命的艺术大家,可能我没有办法悟透其中艺术之真谛,但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而且是传统的大众的舞台表演艺术,就应该更多的考虑受众的感受,改革不是改变,创新不是创造,我们自己的东西能否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秦腔就要有秦腔的腔和调,就要有秦腔的功和势,戏也唱的也是演的。同时,现在的戏剧创作基本上是为某个剧团和某个演员量身打造的,没有办法让更多的剧团演出,或者排练的门槛和代价使其不能普及。建国初期的四大样板戏也是创新和发展,但是能够广泛的传播和演出,那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遵循了秦腔秦腔表演和唱腔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期盼我们的秦腔创作者们能够创作出能够在普通舞台、大众剧团、所有演员都能演出、能让神州大地的广大人民群众观看的艺术剧本。作为秦腔表演艺术家也希望能够为艺术而艺术,即使为了生活也要生活的艺术一点,特别是秦腔的大家、专家和老师,也希望能够屈尊下来,为了保护发扬我们的热爱的艺术,体现一种社会责任,走到我们的民众中来,用你的艺术和名望唤起社会民众的热心,让更多的人成为戏迷,因为保护、保留、吸引、增强我们的观众群体,才是真正的保护我们的秦腔艺术,孤芳自赏只能失去艺术发展的土壤。 圣柳先生于金城2012.7.7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