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一代红生”陈仁义之死
今天,无意间在土豆网听到三段录音,口述陈仁义生前故事。大概整理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的录音,也许当时的采访录音中,还有其他人关于陈仁义的回忆。)
(陈仁义儿媳刘金再真情讲述父亲生活点滴)——孙子被拐卖,郁郁寡欢,24年后孙子找到,村子敲锣打鼓。陈仁义感动上天。
(周留华讲述陈仁义对泾阳剧团的影响)
——泾阳为了挖(调动)陈仁义,给公安局长专场演《斩黄袍》,不叫其他人看。当时陈仁义草鞋大裆裤。回到泾阳,开始排《辕门》,天哪,没有听过的好嗓子。80年代后嗓子有问题了,人60岁了。79年演《下河东》《斩黄袍》,80年代才排《斩李广》。老年后上台喝红葡萄酒来刺激。上午《斩黄袍》,晚上脑溢血,死于庆阳。平易近人。只要观众满意,抢着唱戏。是真正红生嗓子。83年他59岁,之后做了16年副团长。一代好红生。艺术严谨。泾阳文化局孙俊发编剧,把唱腔唱词重新给归顺了,陈老师戴眼镜天天看,搞唱词的韵辄。80年代留下唱法,不是原来的陈仁义了。艺术比较讲究,人比较爱好,演出看见幕条不好,就爬上去了(修整)。泾阳剧团宋竹梅、陈仁义的艺德很好。陈仁义对红生界影响,永远在我脑海里。应该抓一抓一代人的艺德,学习老艺人的做人。
(宋竹梅讲述陈仁义对泾阳剧团的贡献)
——陈仁义年轻在茶社(卖砖茶)演戏,后到耀县剧团,演《下河东》。铁嗓子!文革劳改。回泾阳第一次演《辕门斩子》,后来泾阳排《下河东》,去西安西关剧场场场满座。“一下二斩”轰动三秦。陈仁义养活泾阳剧团。平易近人。演戏重,把老汉累得兮兮的了。他是票友演戏不是科班,功差一些。评职称评了一级。去甘肃演《下河东》,脑溢血而死。戏味道象袁克勤。没时间教徒弟,陈死了泾阳剧团就塌架了,后调张蛇龙。
笔者的感想:
听了这几段口述录音,有些感想。
1.周留华说80年代后,陈仁义嗓子变了,现在听到的录音唱法不是原来的陈仁义了。这个也应证了我的看法。陈仁义越老唱腔的问题越明显,就是“一顺顺”,唱腔节奏没有变化,平铺直叙。应该说陈的黄金时期录音就是“百名秦腔演员”中那段“王不该当年”,同期还录制有“河东城困住了”(30分钟),这是绝对的经典。
2.关于《下河东》录像。80年代初,陈去西安西关剧场演《下河东》,《陕西戏曲志咸阳卷》记载是耀县剧团的班底,当时录制了陈《下河东》的录像和现场录音。但是宋竹梅的说法,是泾阳剧团的班底。这两个不同说法就有待考察。
3.周留华说到陈仁义《下河东》《斩李广》的一位幕后英雄——泾阳文化局编剧孙俊发。今天来看,陈的这两个剧目的唱词还是比较严谨的。尤其是《下河东》后来的版本“珠泪点点染战袍”,是为陈仁义量身打造的,这个是之前耀县杨起版《下河东》没有的。也就是去掉《困营》增加《灵堂》。这是不是就是孙俊发改编的,当然是我推想,周留华没有说到这点。
最后,欢迎条件方便的网友,多做些些口述秦腔历史,很有价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