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关》《烙碗计》《锯大缸》……这些久违秦腔舞台多年的传统老剧目,经过一批年轻演员的重新打磨,昨日下午回到了易俗大剧院新生代演员惠民演出的舞台上,现场爆满的老戏迷们发出阵阵感叹:“多少年都没看过的老戏又回来了。”

久违老剧目现身引戏迷叫好

近几年来,古老的秦腔焕发出青春色彩,可是,新排演的大型现代戏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原汁原味的、几乎被尘封进故纸堆里的、特别经典的传统秦腔老戏却难寻踪迹。昨日下午,易俗社32岁的青年演员武生冉星表演的《独木关》亮相易俗大剧院,武生扮相的薛仁贵刚往台上一站,就立即引来观众连声叫好。

71岁的老戏迷薛大爷对记者说:“十来年了,好多特别经典的老戏几乎就没公开演过,因为根本就没人会演,咱要是戏瘾犯了,实在是想听了,就只能托人四处买DVD光碟,靠看个以前的录像过个眼瘾。想进剧场亲眼看上一回,还不知道等到哪一天呢。”68岁的戏迷胡大妈说:“50多年前,我就看过秦腔《独木关》的连环画,当时印象可深了,记得是讲隋唐时代薛仁贵的故事,但这戏恐怕有几十年都没再上演过了,没想到隔了几十年还能再看到,这又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恢复武生武旦行当特别不易

《长坂坡》《锯大缸》《斩颜良》这些秦腔经典剧目,长久以来绝迹秦腔舞台,究其原因,是它们全都属于武戏。排一出武戏费功夫、费人力、“不划算”,所以在如今的秦腔舞台上,不仅仅传统的武戏特别少见,成熟的武生、武旦更是凤毛麟角。

“现在的演员一般不太喜欢在武生、武旦的行当里下功夫,因为大家都愿意练唱功,不愿意练做功,毕竟练做功实在太苦了,培养武生、武旦需要的时间又特别的漫长。就拿一个有基础的业余票友来说,天天苦练最少得半年以上,才能出戏。”著名秦腔演员王宏义告诉记者,正因如此,长久以来秦腔的传统武戏部分显得特别薄弱,老戏也找不到人来演,不仅观众们心急,演员们也心焦。从今年起,西安秦腔剧院的年轻演员们渐渐将传统武戏恢复了起来。“老前辈们天天手把手教,演员们天天勤学苦练,没有一天中断过。练武戏行当,就是要靠强大的精神信念支撑着”。

在不久前落幕的秦腔文华奖上,传统秦腔武戏《锯大缸》一亮相,就赢得了专家评委、电视观众的高度评价。明日下午,武旦张萍第一次将《锯大缸》重新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引来了不少戏迷的期待。59岁的傅先生对记者说:“这出戏我听说过但从没看过,年轻演员忙着恢复传统戏挺好,咱秦腔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传统老剧目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除了武戏之外,文戏也在悄悄地恢复。比如刘派(刘毓中)经典代表作《烙碗计》早已在秦腔舞台绝迹,王宏义花费两年时间复排的《烙碗计》数月前在文华奖上一亮相,就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凭借这出戏夺得了冠军。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传统戏是前辈老艺人的精华之作,经过几代秦腔艺人的千锤百炼,凝结着无数秦腔人的智慧,后辈们应当去继承。

据介绍,复排一出戏,想达到上演的水平至少3个月。“现在我们的戏刚排出来,还不够成熟,也不能成为精品,可能要花费一两年到四五年时间,不断地在剧场里上演,演技水平才能慢慢地提高,一招一式才能熟练、自如,与观众达成默契,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西安秦腔剧院院长雍涛介绍,几乎每一个戏都要经过前辈名家手把手的指导,他们不辞辛苦,将自己的艺术特长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新生代演员,秦腔的传承就要靠这种方式,去提升新生代演员的艺术水准,让经典的传统剧目流传于世。

韩磊主演的《长坂坡》

韩磊主演的《长坂坡》

王宏义(右)秦腔《烙碗计》

王宏义(右)秦腔《烙碗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