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爱听爱看爱吼秦腔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的,在春节期间能“享受”秦腔,更是件其乐融融的事情。连续几年来,兰州市春节文化庙会均安排戏曲“项目”,或专业院团演、或请老百姓参与自己演。这不,今年秦腔戏迷大叫板又出新亮点——团队参赛、演员年轻化、剧目多样等。

从大年初二就开始的虎年兰州市春节文化庙会“秦腔戏迷大叫板”分别在金城关风情园、五泉山公园搭起擂台。经过筛选,来自全市12家秦腔班社参赛。在5天时间里,参赛选手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征服现场评委。日前记者采访了我省戏剧专家、此次“大叫板”评委之一李智,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没想到参赛选手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有的甚至超过专业演员的表演。据了解,这次“秦腔戏迷大叫板”呈现出三大特点:其一,一改以往个人参赛的模式,全部以团队名义参赛;其二,参赛演员趋于年轻化,二十一二岁的演员逐渐凸显,表演到位;其三,参演剧目丰富多样,一改以往基本只有传统剧目的局面,新增现代戏和新编剧目。

李智表示,以团队参赛,充分表现出秦腔爱好者的普遍性,证明对秦腔的热爱城乡都没有减弱。市文化馆西艺社、大桥自乐班、永登苦水振兴秦腔协会等这些城乡班社,极具代表性。这次参赛,他们选出优秀演员代表的精彩演出,水平高,板眼把握好,带感情表演,将剧中人包公的铁面无私,杨家将的忠勇节烈,王宝钏的坚贞不渝,周仁的大仁大义,这些久演久唱不衰、耳熟能详的戏文,演得撕心扯肺感染人,唤起人的良知与共鸣。对于秦腔自乐班的存在状态,李智认为,从剧院走向露天大舞台的自乐班,不受条件限制简便易行,很受戏迷们的欢迎。几把胡琴,一支竹笛,一夸鼓板,随便选择了地点,就可扯开嗓子乐起来了,群众性、广泛性显现无疑。

近年来,在兰州的社区或街头巷尾、地摊,秦腔如火如荼风行起来,更是在黄河风情线上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每当天暖季节,或是在姹紫嫣红的绿色公园,或是在游人如织的市民公园,或是在华灯初上的搏浪小广场,人们都像过节赶庙会一样簇拥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尽情品尝这丰盛的秦韵大餐。兰州作为“秦腔发展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秦腔家园,尽管本地人说自己的方言,但一点也不妨碍唱秦腔,近百年还出现不少秦腔名家。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不论是偏僻的山区,还是人口稠密的省城;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能听到这熟悉的秦声秦韵。放牛的,种地的,兴之所至,吼几声秦腔,寄情抒怀,悠闲自得,遇上喜事唱几句更可扬眉吐气,精神倍增;遇上悲事,哼几句可排忧解闷,发泄积郁,所以西北人的。(肖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