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农历三月初一,是我最敬重的 “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的一百周年诞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为秦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艺术家。

李正敏先生学名叫李正堂。1928年进正俗社学艺,为正俗社第二期学员,经过7年的学习和实践,名声大噪。1935年,由陕西籍的电影明星周伯勋先生推荐,百代公司邀请李正敏先生赴上海录制秦腔唱片,录制过程中,周伯勋先生一直跟前跟后,每张唱片片头报告剧目,都是周伯勋先生用地道、朴实、浑厚的陕西语音来播送。文字大概是这样子的:“百代公司特请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唱《赶坡》头段。”8张唱片是《赶坡》、《探窑》、《白玉钿》、《二度梅》、《断桥》、《血泪鸳鸯传》、《玉堂春会审》、《走雪》,当时报幕不叫《走雪》叫《南天门》,《玉堂春会审》这张还包括《黛玉葬花》。唱片录完以后,向全国发放,扩大了秦腔的影响,在西北地区轰动一时,都知道秦腔有个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这个事情对秦腔的推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73年12月12日,正当壮年的李正敏先生被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时年58岁。我们当时只能悲痛惋惜,失去这样一位精英,对秦腔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损失,好在李正敏先生从1935年到1955年,20年间录了大量的秦腔唱段资料,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人们知道秦腔有个李正敏,因为他的唱腔个性特别强,一听就与众不同,这些资料是我们后世永远学习的榜样。

我17岁跟随李正敏先生学习工作30多年,比较了解他。回顾他的成功,从主客观来看有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从他本人主观条件看,李先生的嗓音相当悦耳,音色纯正,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从嗓音的高度来说比起有些同行,他就稍微欠缺一点,但就这个条件他能成功,就是我们所要探寻的。嗓音有欠缺还唱最好,怎么解释这奥妙,我以为首先是这个天才艺术家的悟性极高,乐感特强。一般好嗓子多在高音区亮嗓,而李先生则在低处回旋、寻味。这是敏腔的一条成功经验。因为啥?因为他的唱法变了,他创造这一套与众不同的敏腔旋律,这个腔调一出来,风格极显,个性特强,他的唱腔韵味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弦法规律,他旋律的跌宕比较大,起伏曲折,独辟蹊径,创了一套秦腔的苦音旋律和花音旋律。当时的唱腔以“那咿呀哈”虚字拖腔,李正敏先生去掉了所有“那咿呀哈”,这在当时震动很大呀,是很了不起的改革发展,既继承了祖先的唱腔,又有创新,可以说影响了上下三代人甚至四代五代人。

1993年,给这个唱腔流派发了证书,李正敏先生是“敏腔”奠基人创始人。“派”这个说法是从京剧开始的,秦腔没有这个提法,秦腔最早是以“红”,“麻子红”“木匠红”“胎里红”,这红就证明群众已经把你放到制高点了。 “敏家”出现以后方以“家”称,如“何家”何振中、“敏家”李正敏、“王家”王天民、实际上和“派”是同类的效果,当时的“敏家”唱腔研究会叫“敏社”,所以我认为“敏腔”这个“家”并不弱于这个“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就是花音旋律 “6音”的处理,这个“6”上行音是标准的“6”,下行音,这个“6”低了1/4,这个秘密鲜为人知。这个音已经留到世上咧,孟遏云唱《二堂献杯》最后一句“没有明言”的拖腔,这个“低音6”出现了。

第二,李正敏在百代公司录唱片的时候,司鼓是王寅生,也叫王平藩,板胡是荊生彦,荊生彦读私塾8年,他有知识,所以后来他成功,1935年灌唱片的时候,李正敏先生20岁,荊生彦先生22岁,二位在秦腔界是合作的典范,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评论家杨文颖写荊生彦称其为大师级人物,这是“敏家”重要的成功因素。

第三,李正敏的机遇,他在正俗社学戏,当时的顶尖人物,像党甘亭先生、陈雨农先生都在易俗社任教,后来在教完王天民以后,党甘亭先生就是“胎里红”,又进了正俗社教了李正敏,然后梁箴(船户娃)教了李正敏,最后由正俗社社长毛大爷(毛玉卿)在东关景龙池请陈雨农先生给李正敏教了《黛玉葬花》。这三位顶尖的人物教了李正敏,他咋能不成功,咋能不成为佼佼者。这就是李正敏成功的主要三条经验。人们颂他为“秦腔正宗”,没有比这学位再高的档次了。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