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著名秦腔演员唱腔欣赏会
(史海钩沉)
最近,论坛有网友对1983年阎振俗主持的秦腔名家秦腔欣赏会的录音版本提出质疑,发现几个版本里无论是时间、演员、以及演唱的唱段都有出入。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现将当时的举办情况整理如下:

一、演出盛况空前绝后

这次欣赏会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陕西电视台文艺部、西安戏剧杂志社编辑部和西安市嗓音研究室联合举办,演出场地在位于南院门的西安东风剧院。

欣赏会分三期举办,共演出九场。演出消息一发布,随即吸引了广大秦腔爱好者,当时西安市区许多工厂和郊区镇村纷纷到剧场订购团体票,外县和山西、甘肃等省的观众也闻讯赶来,秦腔迷们更是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冒雨排队购票。演出之日剧院前门庭若市,人山人海。每场演出从大幕拉开到演出结束,雷鸣掌声不绝于耳,许多演员谢幕三四次,还被观众连连要求加唱,有的竟达七、八次之多。原定每场安排三个半小时,由于观众要求返场不得不延长演出时间。特别是3月27日的晚会,从晚上7点半开始,一直延续到凌晨1点,观众仍无人离席,不得已才硬性拉闭了大幕。

二、演职队伍阵容庞大

艺苑花香引人醉,光彩绚丽满城馨。三期欣赏会省市剧团共有96名演员和120演奏人员参加了演出,老中青结合,名角云集,异彩纷呈。西安本地的名家有肖若兰、任哲中、李爱琴、王玉琴、王玉琴、刘茹慧、樊新民、王辅生、马友仙、郝彩凤、杨凤兰、张咏华、刘棣华、全巧民、杨天易、宁秀云、尹良俗、郭葆华、华美丽、王君秋、肖玉玲、李夕兰、张燕、王芷华、李买刚、马桂英、袁相如、蔡志成等全部应邀参加。

六十岁以上的名老艺人刘易平(时年74岁)、乔新贤、康正绪、颜春苓、李正斌、李正华、张新华、杨令俗也登台献艺。

演唱会以清唱形式为主,穿插对唱片段、选场和以唱功为主的精彩折子戏,一无豪华背景,二无绚丽服装,演员多以便装演唱,以真实面目与观众见面,秦腔迷们为之轰动。

为了扶持人才,欣赏会还专门安排了三意社的周晓莉、邵桂英、周毓花、左红、胡波、李兆钫、易俗社的吴西民、王明亮、尚友社的刘晓玲、刘美丽、五一剧团的郭秀凤和时西安市戏校的郝哲、冯永安、王科学、任炳汉、戴春荣、刘淑利、张丽、贺小棉等部分中青年参加演唱,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

欣赏会由著名秦腔丑角大师阎振俗先生担纲主持。先生时年六十开外,西装革履精神抖擞,并佩戴金丝边眼镜,站在舞台中央报幕,使剧场气氛大为活跃。先生主持串词有很多是即兴发挥,信手拈来,生活气息浓郁,比喻鲜活生动,既风趣幽默,又大方自然,打诨逗笑不落俗套,情真意切意长味浓,可谓是匠心独具,别出心裁,开秦腔演唱会丑角主持之先河。演唱会上,先生还即兴表演了拿手折子戏《教学》。樊新民继承了马平民的表演艺术精华,演唱了《劝新郎》、《柜中缘》,吐字清晰,行腔圆润,板眼匀稳,趣味无穷。王辅生分别表演了《荒郊义救》、《看女》、《打虎计》,拿捏到位,诙谐幽默。袁相如演唱了《斩黄袍》、《斩李广》等袁派代表唱段,赢得了满堂喝彩......

三、台前幕后故事多多

省市各界对这次欣赏会十分关心,并给了大力支持。原**西安市委第一书记何承华两次观看演出,并对组织欣赏会做出专门批示,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袁广才亲自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在院里赶排新戏的情况下,仍给欣赏会挤出时间排练节目。由于乐队人力不足,省歌舞团、省戏校乐队积极支援,西安市嗓音研究室还派出医生,每晚在后台及时给演员治疗嗓子,确保了晚会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陈妙华、员宗汉、赵桂兰带病坚持演出,渭南的余巧云、咸阳的陈仁义、郭明霞、焦晓春、铜川的张慧霞、商洛的舒茶花、宝鸡的杜秀霞也从市县剧团专程赶来参加。杨凤兰先生因病多年未参加演出,这次登台既激动又紧张,演唱了敏腔的几段代表作,受到观众的热情赞誉。随后还写了感想发表在《西安戏剧》杂志上。

欣赏会期间,秦腔名家进行了频繁的艺术交流,在路上,在后台促膝相谈,切磋互勉。为了满足观众的更多要求,任哲中提出打破剧团界限,和肖若兰复排《花亭相会》;康正绪准备和郭明霞排演《赶坡》;杨令俗和宋上华打算重演《龙门寺》;王辅生计划和肖若兰合演《拾玉镯》;张新华利用演出空隙时间和余巧云排出了《写状》……
省电台、电视台对部分演员演出进行了录音录像(市面上现公开发行的《秦腔著名演员唱段精选》光盘,就是晚会的录像剪辑),因为录制场次不同,所以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录音版本。

(根据1983年第三期《西安戏剧》有关资料整理)(秦少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