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新编秦腔剧《像山情》中的这句台词,让很多人记住了甘谷大像山。6月23日晚,甘谷县第一部与大像山有关的秦腔剧《像山情》在秦州大剧院上演,现场座无虚席,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演出顺利圆满,但从开场到结束,后台始终有个人一脸担忧地张望着舞台,生怕演出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他,是《像山情》的编剧,甘谷作家、散文家——牛勃先生。
“像山情”也是“甘谷情”
创作一个剧本的想法,牛勃从两年前就已经有了。但因为想法一直不成熟,两年间,牛勃便一直在反复思考构思着。“大像山是甘谷的代表,是甘谷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甘谷人的精神象征。但想要将大像山的传奇故事搬上舞台并非易事。”此中艰难,牛勃深知。
但也因为构思时间较长,一到开始创作便十分顺畅,只用了二十余天便将剧本创作完成,随后又精心修改了四次。最终搬上舞台的秦腔剧《像山情》,故事内容并非根据历史或传奇故事改编,而是牛勃自己怀着一颗对于大像山和家乡文化的崇敬之情创作出来的。他要歌颂的,是那些为甘谷文化建设和保护大像山做出贡献的人;他要传达的,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感。他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秦腔剧,起到教化人的作用。“大像山是金装大佛,肯定有很多矛盾和冲突在里面,剧中的主人公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化身,是真善美的缩影。”牛勃说,这部作品于今年4月在甘谷首演成功,之后又在基层演出20余场,拥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6月23日在秦州大剧院的演出,适逢伏羲文化旅游节举办之际,这让牛勃压力很大。他坦言:“心里还是紧张,从甘谷县城的舞台到天水市的舞台,要面对更多的观众,观众的欣赏水准也更高。演出代表的是天水市,绝不能给天水丢人。”
一场汇聚甘谷精英的演出
在秦州大剧院的排练厅,记者见到了秦腔剧《像山情》的导演张江中。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教授,同时导演过多部秦腔剧的他,祖籍就在甘谷,当年也正是从甘谷县秦剧团走上了更为宽广的舞台。所以,编剧牛勃找到他的时候,张江中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剧本。
“去年年底,牛勃老师就给我看了剧本,我很受感动,它将甘谷县特有的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从不断与编剧沟通修改剧本,到将剧本搬上舞台,他们只用了50天左右,排演得异常顺利。
张江中说,这是一部悲中有喜、有欢乐、有真情的剧目。打造这部戏的过程中,所有主创人员共同的心愿,就是将这部戏推向更为广阔的平台,面向全国全世界,将天水展现给世人。他们找来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袁丫丫和邵炳德担任主角,其余演员则来自甘谷县冀兴秦剧团,参演的本土演员共40余人。
说到这部戏的最大优势,张江中说,整部戏都由一条主线串在一起,始终没有断过,避免了很多剧目都存在的线索过多,导致产生戏外戏的问题。从舞美到编曲再到主演,《像山情》创作团队都力求找到理想且满意的合作伙伴,名家强强联合,将这部《像山情》打造成了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下一步,《像山情》将要冲刺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希望在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能够有所收获。
在尝试中前进
6月23日在秦州大剧院的演出结束后,主创人员于次日召开了《像山情》研讨会。这次研计会邀请到了市、县两级相关单位的领导,还邀请来了省上的著名专家,为这部作品提意见。
兰州市秦剧团团长严森林在看过《像山情》之后,感受到了创作者深厚的文化情节。他表示,戏曲和地方艺术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这部戏展现了人文情操,让观众感受到了天水乃至甘肃的文化;原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一级编剧肖美 鹿也对地方剧团给予了鼓励与肯定。她说,正是这些演员充实着戏剧这座大厦,戏剧创作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演出的时候现场掌声多次响起,这是观众给予这部戏的肯定,是情感的表达。她还说,整部戏充满着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但作为文艺工作者,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这里,要在不断的打磨改进当中,让这部戏的定位和起点更宏大更高远,让它走出甘谷、走出天水、走出甘肃;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周琪坦言,这部戏能够在短时间内搬上舞台已经很不容易,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它紧紧抓住了本土文化,加上整部戏干净凝练,坚持用天水本土的编剧来写本土的戏剧,这种做法很值得肯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