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观众对陕西秦腔名家李东桥相当熟知,而且越来越钦佩。这是因为他自12岁开始学艺,主工文武小生,至今40个春秋,创作、演出了从《千古一帝》《太尉杨震》到《杜甫》、《西京故事》等众多光彩照人的秦腔艺术形象,而他自己已成为秦腔剧种实至名归的标志性人物。上一届在兰州举行的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李东桥演出《西京故事》中的主人公——农民工罗天福,在兰州观众中又一次引起强烈反响:“他就是罗天福,演出了秦腔的精气神!”“他把现代戏也演得这么感人,真是当代中国秦腔的台柱子!”如此等等,好评如潮。
近日,有幸读到李东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与罗天福一起拼搏共同担当》,文字不长,但给予人一种心灵的震动。我们看到秦腔名家在舞台上精湛的表演多,却对他的内心情结了解得少;他怎么与进城打工的农民罗天福一起拼搏、共同担当呢?为啥去拼搏呢,又担当什么呢?令人思忖不已。名家就是名家,台柱子就是台柱子,“内功”、“外功”都放在那里,怎能不把罗天福其人其事演得那般的精彩呢!
秦腔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血液,李东桥在他的表演艺术创作中也一直是天然地血脉偾张,充溢着传统戏曲的精髓,而且悟透了秦腔文化的涵义,充盈着理性思辨的深刻。他一开篇就说:“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紧贴大地,尤其是贴近最广大平民阶层,直逼他们在精神与物质、理智与感情撕咬中的苦痛心灵,从而打压出能够透视时代本质的艺术琼浆,这当是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不甘边缘、戮力进取的重要出路。”
这话说得非常好。罗天福进城天天打炒饼就是为了一家人糊口,为子女考大学积攒学费,这就是苦熬、拼搏;进了城的儿子并不以为然,厌烦甚或厌世,价值观迷失几番与他冲突,他便担当起作父亲的责任。剧中那段核心唱段“我大,我爷,我姥爷,我老姥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力气从来就没塌过腔……”这是给孩子唱的,也是给观众唱的,充分体现了农民罗天福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剧中还有一种伤痛那就是在“给天,给地,给世事,给儿子投降了”时的双膝一跪,肝胆欲裂,催人泪下,非同寻常;真切中的气概,屈辱中的大度,这正是一种做长辈的使命与担当。李东桥把罗天福演活了,演得真实无妄;且不要说在排练场上的挥汗如雨,南来北去几百场的巡演,他每场都要忍不住哭三次,损耗气力,嘶哑嗓音,腰酸膝痛,就是为了真实地表现罗天福“三次断裂三次接拢的脊梁”之“形”与“神”,这就是李东桥的拼搏与担当,以致使这出现代戏成为当今中国剧坛最为走红的现代戏佳作。他与这出戏都在郑重告诉人们:秦腔并没有过时,秦腔活在民众间,秦腔依然有其厚重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观众觉得:今天的秦腔有好戏,而从来的好戏都是要靠人演出来。所以又认为,像李东桥这样的秦腔名家再多一点该多好!
李东桥有切身体会到的艺术箴言,这就是在他多少年来对秦腔的忧患情绪中所感悟到的“平民意识”。今天,受欢迎的作品就是要“直逼”广大平民阶层的生活真实,从而打压出“艺术琼浆”以滋养我们的社会,提升人们的精神操守。这种平民意识在某些戏剧圈子里很有一段时间不曾多说了,或是遗忘了。似乎戏剧创作的启承转合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评奖;轰轰烈烈排戏就是给上边看的,系圈子里自己的事情,或把观众,把平民只当成一种“标签”挂在嘴上,并没有把平民意识真正当成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戏剧这样走下去没有不衰败的。李东桥“紧贴大地”,“不甘边缘,戮力进取”,今天作为名家说出这般心声,砰然作响,投地可作金石响。
是的,平民意识的觉醒需要真心体悟,“油滑”的心态实难感知其一二。艺术滑坡,观众走失,就是戏剧的危机。秦腔本来就是老百姓的戏剧,究竟怎样才能走向观众摆脱危机呢?这便是一开始创作就要眼睛向下,把戏要搞成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平民艺术”,不求表面的“豪华”,但求真情倾吐;要在善良中施放同情,要在精神上非常富有,这就叫“俗中见雅”。我们任何时候不能不认识到:没有千百万人自觉自愿狂热的欣赏是谈不到戏剧的生存价值;即便是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也要坚守“平民艺术”的本质特征。戏剧要为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服务,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戏剧功能不断深化的再认识。李东桥做到了,说到了,悟识到了,也醒示于人,这绝对能产生戏剧的正能量,自然对坚持“二为”方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甘肃是古老秦腔的发源地之一。甘肃秦腔自古人才辈出,有着丰厚的剧目资源和观众层。然而今天甘肃秦腔的标志性人物是谁?好像一时难以说出几个来;那么有没有像陕西名家李东桥已获“二度梅”荣誉这样的台柱子呢?答案是否定的。甘肃为什么没有李东桥式的名家?为什么今天甘肃的秦腔没有陕西那样领先、那样雄厚?这是许多观众和从业者扪心自问的,也应该引起业界认真反思。在我看来,甘肃在建设戏剧大省的今天,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热潮中,人们还是需要摒弃浮躁心绪,冷静反思自我,重新认识秦腔文化的现代蕴涵及意义,亲眼看一看甘肃广袤的山山屲屲村村镇镇之对于秦腔等地方戏现状的态度,在推研甘肃秦腔的生态环境中更要注重像李东桥那样的文化担当精神;现有的院团从业者为其“天职”能一起拼搏、共同担当,那实在太宝贵了。培养之,弘扬之,就是甘肃秦腔文化之万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