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前进的年轮会让许多曾经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渐渐被四散而起的烟尘所掩埋,以至于销声匿迹。若非几年前由于个人兴趣对易俗社有过一些了解,我自己竟也不知道刘箴俗是何许人也。
最近翻阅《南社诗集》,又见近代名士景定成(梅九)曾一口气写下《稚伶刘箴俗哀辞十四首》和《闻刘伶未死喜占二绝》,计16首诗歌。景定成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山西安邑人,他何以对陕西西安一个年轻戏子如此深情有加呢?这就得先说一说刘箴俗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秦腔名角。
刘箴俗(1901-1924),祖籍陕西户县。幼年曾随父在西安卖羊血为生,1913年报考易俗社,因面黄肌瘦而被据之门外。后被易俗社评议长孙仁玉收入门下,并给他起艺名刘箴俗。因为幼时的营养不良,身材矮小、发育不全的他扮演旦角反而多了几分优势。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刘箴俗不负恩师厚望,很快成为易俗社最受人追捧的旦角之一。民国三年(1914),易俗社前辈艺人陈雨农首排孙仁玉编剧的新戏《青梅传》,刘箴俗饰青梅,唱念俱佳,一鸣惊人,从此以童伶身份跻身名伶之列,时年仅13岁。景定成《稚伶刘箴俗哀辞十四首》其二:“生小十三上舞楼,窈窕身似女儿柔。只因一曲《青梅传》,到处逢人说嘒刘。”说的就是刘箴俗出演《青梅传》引起的轰动。除《青梅传》以外,他当时擅长的剧目还有《女娃劝学》《慈云庵》《忠孝图》《三滴血》《美人换马》等。他所饰演的《复汉图》(三本)中的阴丽华,《玉镜台》中的何玉英,《蝴蝶杯》中的卢凤英,《夺锦楼》中的钵瑶英,《若耶溪》中的西施,《黛玉莽花》中的林黛玉等,一个个性格鲜明,多俱风彩,深受观众喜爱。
1921年,刘箴俗随易俗社到汉口演出,轰动一时,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相提并论,誉为“北梅、南欧、西刘”。当时有评论文章称:“刘箴俗能变化声音,迥然超出众员之外,诚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刘箴俗非易俗社无以传其名,易俗社亦非刘箴俗无以扬其声,二者有不可须臾离之势也。”王绍猷在《秦腔记闻》中,也称赞刘箴俗为“易俗社最优学生”,“秦中后起第一标准花衫”,可见刘箴俗当时的名气之大。
长期的贫苦加劳累,使刘箴俗不幸患了肺病。1924年7月,易俗社演出《美人换马》时他抱病上场,到台上刚唱了一句“女钗裙在衙内精神不爽”,便“两眼痴呆,脸色灰白,口不能言。同台的演员连忙上前抱住了他……”(据贾明易《忆箴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刘箴俗从台上倒下以后,外界便以为他一命呜呼了,所以景定成在《稚伶刘箴俗哀辞十四首》第一首中写道:
恶讯忽传稚伶死,一为洒泪向长安。
奇才如子愁难再,歌舞台空七月寒。
“七月寒”者,即以为他在七月那一场演出时就已经死了。所以,当后来又听说刘箴俗并没有死的消息时,他又喜出望外,写了《闻刘伶未死喜占二绝》:
怅说奇花落舞筵,曾为洒泪一凄然。
飞来片语佳儿在,深喜恶因是误传。
莫怪中年竞乐哀,笙歌满地几人才。
怜他绝代风姿美,重整全神注舞台。
景定成当然希望刘箴俗安然无恙,以后还可以继续在舞台上重整旗鼓,演出更多的秦腔剧目。但是天难遂人愿,刘箴俗在台上倒下以后,便从此一病不起,几个月后,这位年仅24岁的薄命“佳人”便香消玉殒了。
关于刘箴俗的死因,欧阳予倩在《陕西易俗社之今昔》一文中写道:“他(即刘箴俗)的脾气颇孤僻,听说很少人和他交得来,他从汉口回到西安,不久我就听说他死了。据易俗社的报告是病故,但我所听到的却是服毒,真相不明,无从问讯。”究竟孰是,确已无从考证矣。
关于易俗社,喜欢秦腔或者对戏曲略有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秦腔社团,在中国戏剧史上曾经创造过无限的辉煌。而刘箴俗在易俗社的那十年左右的时间,正是易俗社最为辉煌的时段之一。刘箴俗殁后不久,名角苏牖民、刘毓中、王安民、李健民、沈和中等也相继退出易俗社,易俗社在经历了一个顶峰之后又很快走向下坡。
附按:景定成(1882-1961),字梅九,山西安邑人。近代著名爱国人士。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并担任山西分会评议部部长,与陕西名士井勿幕等为友。回国后,因井勿幕等人介绍,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其间又与马开臣、李异材、李桐轩、王一山等陕西志士组建同盟会陕西分会。宣统三年(1911)初,在北京编辑出版《国风日报》。太原光复后,受山西同盟会敦请,由京返晋,参与戎机,任山西军政府政事部部长。民国成立后,改任山西稽勋局局长。袁世凯复辟后,景定成草拟《讨袁世凯檄文》,义正辞严,铁笔诛心,国人争诵,被推为“讨袁檄中第一文字”,后因此而被捕入狱。袁世凯死后,乃得以出狱。1930年,拒绝国民政府高官厚禄的诱惑,息影家园,纂修《安邑县志》。1934年,受杨虎城礼聘来陕,创办国学社,出版《出路》杂志,并执教陕西商专,宣传抗日救国。
景定成还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戏曲家。在文字训诂方面的造诣,使他享有“南章(太炎)北景”的盛誉;所著辛亥革命回忆录《罪案》一书,1924年由京津印书局出版后,曾风靡一时;他的《石头记真谛》与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辨》等,历来被推为开中国红学研究先河的专著;戏曲方面,他有对晋剧、蒲剧、秦腔等戏曲都有许多独特的看法和卓越的见解,著有《戏曲说略》等。他精通日语、英语及世界语,是中国研究世界语的先驱,并曾翻译过但丁的长诗《神曲》、托尔斯泰的剧本《救赎》和泰戈尔的小说《家庭与世界》等。
(作者:江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