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10月8日讯(记者王萌)今天上午,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奉上一道“戏曲大餐”。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通过讲述《情怀尽在俗雅间》,介绍了秦腔的形成、艺术特点以及秦腔的俗和雅,与戏迷分享秦腔的艺术魅力。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齐爱云介绍说,在地域文化的长期渗透下,秦人形成了“尚气概,先勇力”而“忘死轻生”的性格。秦腔正是在这种地理人文环境下产生,所以其大开大合、大喜大悲的豪壮和气魄无不渗透在唱腔音乐表演上。
从地域上讲,秦腔发源并形成于陕甘一带,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五省区,而且对相邻的河南、山西、河北等地梆子腔的影响也非常大,堪称是梆子戏的鼻祖。即便在发源地陕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区语言不同也形成了四个分支:东路陕西大荔一带的“同州梆子”;西路宝鸡凤祥一带的“西府的秦腔”;南路陕西汉中的 “汉调桄桄”;中路“西安乱弹”。
目前大家所看的秦腔表现形式主要是中路秦腔。在这次全国梆子声腔展演期间,同州梆子《银镯鉴》、陕西南郑县剧团演出的“汉调桄桄”、潼关县秦腔剧团演出的秦腔传统戏《清风亭》,以及甘肃天水的《大秦文公》和宁夏的《花儿声声》等都是秦腔的一些代表作,“希望观众们都到剧场给我们陕西的秦腔捧捧场,也给我们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齐爱云说。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说起秦腔的艺术风格或者最鲜为人知的艺术特点,齐爱云说:“大多数人一定听过这两句话。”
吼秦腔始终被认为是这门艺术的最大特点,因为它粗犷豪迈、高亢激昂,甚至是有些声嘶力竭。“所谓吼秦腔主要是指一种气势,一种艺术化的习俗。”齐爱云说,这种特征和秦人的特征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的这种特性也是由来已久的。
秦腔的三俗三雅
谈到秦腔的俗,齐爱云表示,主要是民俗、通俗、世俗三个方面。
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秦腔,当地有一些老话“无戏不成礼”“无戏不成宴”“无戏不成事”“无戏不成欢”,秦腔在陕西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而秦腔的通俗从一个简单现象就可以说明。它的受众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基层老百姓,他们不识几个字,但是提到戏,他们从头到尾都能够背下来,并且能够声情并茂地讲给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真善美和假丑恶。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政治经济较为发达,百姓生活比较富庶。但自宋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沦落为边塞荒蛮之地。面对生存的困境和残酷的现实,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于是秦腔就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情感宣泄,这便是秦腔的世俗性。
齐爱云表示:“秦腔经久不衰的延续,主要是民间力量非常顽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听到秦腔的声音。全国地方剧种演出,在乡下会有几万人来观看一场演出的场面很少见,但秦腔常有。”
秦腔的雅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就是古雅、高雅和文雅。
秦汉时期秦腔就作为国乐流传天下,是举行大典宴会群臣的礼乐。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为梨园行的盟主,尤其是在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几次进北京演出,轰动一时。当时清人吴太初的书里《燕兰小谱》有记载:“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高楼观者如堵”。这是当时对秦腔入京时的一种记载。而且,当时的官员、文人写了大量的秦腔剧本,在文人的深度参与下,都显现出了秦腔的大气磅礴。所以秦腔兼具古雅、高雅、文雅。
齐爱云还介绍了吐火、甩发等高难度动作,并为戏迷现场演绎了苦音腔、欢音腔唱法,一句句精湛的唱腔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讲座现场,齐爱云随身携带了九尺水袖并进行现场表演。单抛、双抛、旋子、抖袖、翻袖、绞袖等,整个水袖伸缩自如,无论是力量、尺寸、舒展程度都体现出了她的深厚功力,令人眼花缭乱,现场观众无不起身鼓掌叫好。
“水袖不是随便乱扔、乱收,它是一种心境的抒发,是情绪的一种表达。”齐爱云边示范边讲解:“所以水袖的运用一定要合拍。它不是纯粹的旋转、抖动,而要有一种冲击力和感染力。”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精英的推动
“好多人说,一个人成了专家就会松懈,为什么你还在拼呢?”齐爱云说,她是从12岁进入梨园行,对这个艺术有一种特别感情,她已经把唱戏当做一种事业,一生挚爱,享受戏曲的韵味和大美,为此,身边的人称她为“戏疯子”。
现在很多人认为戏曲是一个小众艺术,有点落后和保守。齐爱云觉得他们只看到了表象,反映了他们思想的浮躁,对戏曲的认知不够深刻。“其实戏曲本身就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不管你是满腹经纶,还是目不识丁,或多或少地都会在戏曲这门艺术里面吸收养分。当然在秦腔这个剧种里面雅和俗体现的更为突出一些。”齐爱云说到。
两个小时的讲座,现场戏迷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我们今天听了一场高水准和高颜值的讲座,这场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心理上、视觉上、听觉上的震撼。”
河北博物院办公室主任黎波听完讲座后表示,他很少听戏,而且对秦腔也不是很了解, “但今天齐老师的讲述了秦腔,让我觉得秦腔很有魅力,特别是水袖的表演很精彩。同时,齐老师个人魅力也很棒,非常符合魅力秦腔。”
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普及,齐爱云也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探讨。
“戏曲的传承断层了,”62岁的葛黎明说,她与很多年轻人谈论戏曲,他们都不懂。所以她建议,在演出前,最好是先给观众进行一下戏曲知识的普及。
对此,齐爱云表示,任何一个戏曲的传承发展,如果要取得高成就,必须有一大批文人来参与,为戏曲注入活力。“我们秦腔要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精英加入到里边。”齐爱云说,这几年他们一直在通过讲座、沙龙、座谈、表演等多种形式,在知识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场合推广普及戏曲,而且取得了很好效果。“普及戏曲可能不会像表演流行歌曲那样有那么多人来踊跃参加。不过,哪怕是一个人,我都会认认真真去讲。如果这一个人听进去了,他再回去告诉身边的人,就是一种可贵的传播。”
“咱们国家戏曲的传承有希望了。”听到齐爱云的回答后,葛黎明激动地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