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暖阳高照。西安的环城公园、丰庆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人们聚在一起或演奏乐曲,或吟唱歌词,或翩翩起舞,或挥毫习字……但这些地方最显眼、热闹的群体非秦腔自乐班与戏迷们莫属了,铿锵有力的唱腔、明快动听的鼓乐、此起彼伏的掌声,演绎出一幅和谐美妙的市民文化生活图景。

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来说,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是一天中最精彩的部分。夜生活不光是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对饱受历史文化熏陶的西安市民来说,像陕歌大剧院、易俗大剧院这样的歌舞剧院绝对不容错过。戏曲、历史题材的歌舞剧、现代音乐剧……形式多样的演出在各个剧院轮番上演,对广大市民而言,西安这座城市的戏社剧院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由此演绎出的文化生活也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秦腔,吼出八百里秦川百姓的喜怒哀乐

秦腔是陕西人的象征。著名作家贾平凹这样说道,他在《秦腔》一书中写到“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有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作为陕西的文化瑰宝,这种古老的艺术已经深深根植于三秦百姓的生活中。农闲时,人们经常利用收音机或电视欣赏他们钟爱的秦腔节目。而在繁华的大都市,秦腔亦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午后两点,丰庆公园,自乐班的十多位老人自弹自唱,陶醉在秦腔的世界里,豪放激昂的唱腔与明快动听的鼓乐感染着围观群众。“我几乎每天都来听他们唱秦腔。”65岁的李福元自从退休后,逛公园听秦腔就成了他退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自乐班都是些退休人员,大家没事干了,聚在一起唱唱秦腔,放松心情。”李福元说。

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秦腔经久不衰的原因。陕西电视台的金牌栏目《秦之声》,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参与的群众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

若要论当下秦腔演出专业与口碑均属上乘的地方,就非易俗大剧院莫属了。几乎每个晚上,易俗社和三意社精心排练的秦腔剧目轮番在这个屹立古城二十多载的剧院上演,30元至50元的票价也是在大众消费水平的范围内。

仿唐乐舞,用舞蹈演绎大唐盛世的精彩华章

“大学时读了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后,对唐文化着了迷。但直到看了仿唐乐舞《长恨歌》,我才对唐文化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来自太原的游客张霞到西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临潼华清池观看了大型实景仿唐乐舞《长恨歌》。在她的印象里,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凝聚力的就是盛唐文明。

久负盛名的《仿唐乐舞》被誉为中国第一台仿古乐舞。自1982年9月推出以来,至今已是陕西省旅游业的特色旅游产品,曾出访过世界上的40多个国家,接待过数以百计的国家首脑和政府要员。30多年过去了,《仿唐乐舞》仍然在继续演出,而一大批同样以唐代文化为背景的歌舞演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如陕西歌舞剧院《大唐赋》、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秦腔剧院的《梦回长安》、长乐剧院《大唐夜宴》等,同样打的是唐文化牌。成为西安人接待国内甚至境外朋友的盛宴。

从1987年起,陕歌与唐乐宫合作,在唐乐宫推出“仿唐乐舞”获得成功开始,仿唐乐舞逐渐成为一些酒店剧院在旅游市场上的金字招牌。作为西安以唐文化、仿唐乐舞为主题的对外酒店,西安唐乐宫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而吸引这些游客的就是誉满中外的“歌舞剧院餐厅”:用丰盛的美酒佳肴、绚丽多姿的仿唐歌舞,将中外宾客仿佛又带回到梦幻般的盛唐时代。

歌剧,奏响新丝绸之路上最美的乐章

10月4日、5日,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之一,陕西省歌舞剧院和西安音乐学院创作改编的歌剧《张骞》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两场。

这部以丝路精神为主题的歌剧自从2013年首映以来,不仅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开始在丝路沿线国家展演。市民刘宏说:“这部歌剧我看了两次了,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它不仅展示了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而且促进了西安与丝路沿线国家城市在文化、旅游、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张骞》之外,西安这几年涌现出不少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大型歌剧,2013年10月在西安人民剧院首演的《大汉苏武》就是经典的一部作品。作为陕西“大汉三部曲”的巅峰巨作,《大汉苏武》倾注了数百位艺术家的心血与梦想,这部有着强烈的当代意识和国际化面貌的歌剧针对浮躁空虚、物质至上的社会风气做出强烈的照应,从首演到后面的接连演出都与观众形成了共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歌剧《张骞》、《司马迁》、《大汉苏武》,共同奏响了新丝绸之路上最美的乐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