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移风易俗,薪火相传,不变的却是秦腔人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守望。昨天上午,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为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雍涛和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授牌,这也标志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秦腔戏曲艺术团体——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保护单位。雍涛说:“这也意味着,在承传和保护古老的秦腔这一地方剧种时,易俗社挑着的担子更重了。”
易俗社对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已有百年历史。百年来,易俗社剧场上演的一段段岁月诗画,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之称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使秦腔“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传播四方,先后创排了《三滴血》《软玉屏》《夺锦楼》《游龟山》《柜中缘》等多部经典剧目,已成为永恒的经典。近年来,易俗社作为西安秦腔剧院所属院团之一,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经典剧目传承、市场运营、公共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子。
马文辉司长说:“易俗社在剧目的创作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剧院的管理上都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和完善的机制。易俗社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部一直关心易俗社的发展和建设,文化部授予易俗社为非遗保护单位,就是希望从国家的层面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很好地进行研究、梳理、解读、传承和发展易俗社的戏剧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正在申请成立易俗秦腔博物馆
雍涛告诉记者,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也意味着易俗社的担子更重了。“易俗社有很多好的剧本,还有剧照、曲谱以及道具等,这都需要很好地保护。所以今后易俗社除了日常演出外,还肩负着更多传承的任务。秦腔的传承与保护也刻不容缓,比如对一些老艺术家和秦腔传承人,要进行录像和数字化处理,然后传给年轻演员。有的项目需要抢救性保护,因为老艺术家越来越少,成为稀缺资源,今年有计划陆续请老艺术家回来传帮带,有一些流派和老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必须要有人承接,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好准备。”
惠敏莉作为易俗社现任“掌门”,在昨天的授牌仪式上颇为激动,还献唱了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里的选段。她还透露,他们目前正在申请排演一台名为“易俗社”的舞台剧,力争能凭此参加第六届艺术节,把先贤们的人生信仰和高尚情操用当代人的手法表现出来,把易俗社的伶人往事从尘封的档案中走出来。她还透露,她们正在申请成立易俗社秦腔博物馆:“易俗社现存800余部剧本,还有大量的服饰、道具以及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尘封着太可惜,易俗博物馆成立后,希望可以让普通市民了解百年剧社的神秘传奇。”
易俗社对秦腔的继承弘扬,对秦腔核心价值的发掘和构建均做出了卓越贡献。西安易俗社是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所属院团之一。2009年和2012年,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先后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部非遗司领导(右一)给易俗社授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