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陕西渭南人,和老伴来深圳随儿子生活。这儿山环湖映,楼高桥迭,四时草青木翠,水绿花红,暖风和畅,空澄景明,不失为休闲养老的绝好去处。美中不足的是远离了出生于斯,成长于斯,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故乡热土,告别了骨肉相连的亲姊热妹,再见了朝夕相处,言默语契同志朋友,好长时间都很难遇到到一位老乡,整天听的是吴侬软语,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没法子交流,好像离了群的孤雁,形单影只,深感孤独寂寞,百无聊赖。有一天在东湖公园门口碰到六七位的游客,听见他们说的是久违的乡音,邂逅了人生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之一的他乡遇故知,别提我是多麽高兴了。乡里见了乡里亲,我心甘情愿,自告奋勇地当他们的向导,带领他们在东湖公园转悠了半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看一位住院的熟人,暮然听到熟悉的丝竹之响,秦韵悠扬。好像饿极了的牛羊看见了鲜嫩的青草,焦渴的行人碰上了甘美的清泉,喜出望外,心旷神怡。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祖国边陲的海疆南国,怎么会有悦耳动听的秦声秦韵呢。舒耳细听,那天籁之音愈加清晰。我不顾一切地循声觅去,妙曲来自紧邻的香蜜湖街道办文化站一楼。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蹦了进去,偌大的大厅里坐满了人,无一例外地在聚精会神地看戏。前面简易舞台两旁,一边是文场面,一把板胡,四五把二胡,还有打琴,大提琴等,吹拉弹敲,如百鸟和鸣;一边是舞场面,鼓锣梆钹,叮咚交响,像万马奔腾。舞台上正上演着传统折子戏。演员身穿戏衣,面傅脂粉,生丑净旦,角色集全,坐唱念打,具皆投入。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和形体语言,活灵活现地塑造出剧中人物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使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小伙子扮演的小旦,花旦,腰肢是那么柔软,唱腔是那么甜润,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惹得台下的观众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时而擦拭同情的眼泪,并且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那天演的剧目有,花亭相会,别窑,杀狗劝妻,三回头,还有几段听唱。我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一样,看人人亲,听声声熟,一切是那样地亲切,那样地温馨,象圆了我久已想做的梦,享用了一顿长时间向往的丰盛的艺术大餐。从那以后,每逢周日秦腔团活动的时间,我都按时按节地赶几十里路前去观看。逐渐了解到秦腔团有一百多团员,大多是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职工,有几位还是从剧团退休的专业人员,难怪他们的表演艺术是那样的精湛。还有几个酷爱秦腔的中青年人,他们把秦腔艺术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不惜成本地拜名家为师,勤学苦练,掏腰包购衣,挂装表演,成长为秦腔新秀。他们中有些住在盐田,有的住在龙岗,还有几位在东莞工作,但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每周从几十里一二百里外赶来,的确精神可嘉。

通过和观众的交谈,我深深地感到,这个组建几年的深圳市秦腔剧团,象一块吸附力很强的磁铁,把陕西乡党紧紧地吸引的一起,让大家定时欢聚,过上没有回家的家乡生活,不再感到离乡背井,孤独寂寞;像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秦腔爱好者有用武之地,在上面演绎出精彩的剧目;像一个锻炼身体的运动场,使演职人员在愉快的活动中心情得到放松,身体得到锻炼;是一块精神的面包,给观众以精神的享受,艺术的愉悦,从而得到教育,受到启发,取得升华。

几年来深圳市秦腔剧团一直活跃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秉承发扬传统,继承经典,立足鹏城,不断创新的办团宗旨,先后排练彩妆秦腔,迷糊,碗碗腔多剧种折子戏三十多出,清唱一千多段。并常年坚持各种公益演出,足迹遍布深圳大剧院【周六戏剧团】,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八卦岭,洪湖公园,荔枝公园,香蜜湖,居民社区及【深圳阳光乐园】,【艺术大舞台】等许多场所。为旅居深圳的陕西人和深圳人民奉献了一台又一台意味隽永的文化大餐,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华兴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剧团组织者和领导者潘兴占,雷鸣,张阿才等同志,想陕西乡党之所想,急陕西乡党之所急,办陕西乡党之所需,**远瞩,发起成立深圳秦腔团,并且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为剧团的发展和壮大,呕心沥血,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心血和汗水,立下了可歌可泣的汗马功劳。深受广大团员和观众的尊崇和爱戴。

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深圳电视台的第一现场,深圳新闻,城市发现栏目,深圳主流报纸深圳商报,晶报,南方都市报,陕西的秦风,西安晚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也得到全国许多喜剧名家的指导和赞誉。

可以预见,在深圳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秦腔团全体团员的不懈努力,深圳市秦腔团这朵‘南国奇葩’一定会越来越鲜艳,越来越夺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