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正月中闲来无事,列了一个研究甘肃秦腔的大纲。贴于网上,有网友提出了如下质疑,故另起一贴,回复如下。

附:网友回复:

我发现很多研究和地域相关的文化的人,都要把自己地域的东西突出,比如你是甘谷人,就特别提到甘谷的秦腔。我不知道怎么评论你这个。我们知道,耿忠义的出生地安远一直属于通渭县,划到甘谷县很晚了,怎么因为他现在属于甘谷管就说耿忠义是甘谷人?历史上说耿是武山人,也是对的,因为甘谷在解放之前都没有秦腔剧团,现在的甘谷县秦剧团是新中国建立后才有的。而耿忠义起初就是在武山的宁远迂家班从艺。宁远迂家班,也就是现在的武山县秦剧团,建立于清同治十年,比天水宏盛社早出100多年,更比现在的陕西易俗社早200多年,是甘肃最早的三大秦腔班社之一,也是当时陕甘交界最早的秦腔剧团。另外,你把甘肃秦腔和鸦片关联起来,是很愚蠢的事情,鸦片传到甘肃是很晚很晚了,他和明代就在甘肃盛行的秦腔没有任何牵连。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还有,你说甘肃秦腔源于陕西秦腔,更是无稽之谈。首先,陕西建省比甘肃早并且影响力比甘肃大吧,如果秦腔真的起源于陕西,历史上那些记载怎么可能说成是甘肃调,陇西梆子?!你又没有从秦腔的乐器伴奏去探究过秦腔的起源?板胡是哪里来的乐器你知道吗?它是河西地区的胡人等少数民族的乐器,后有”板弦本出西凉“之说,如果秦腔起源于毗邻中原的陕西,怎么可能用甘肃少数民族的乐器作为它的主伴奏?

回复网友:

感谢您精彩的评论。但是您在评论中有几个需要商榷的地方。安远的分合且不讲。

第一,武山于家班建于1830年,毁于同治回乱;耿忠义生于1884年,根本没有搭过这个班社,由于耿忠义的父亲黄毛子长期在通渭和兰州演出,后来几乎一直在福庆班演出,所以耿忠义很早就在兰州学戏,并参加演出,并不存在宁远班的说法。又《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关于于家班的记载是“1867年7月,戏班在高楼大大沟演出时,山洪暴发,戏箱、道具被冲毁一空,遂被迫解散”。武山县剧团成立于1957年,前后相差90年,所以于家班并非武山剧团的前身。您这个观点“宁远迂家班,也就是现在的武山县秦剧团”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不要说甘谷县秦剧团,各地的秦剧团除过陇东外,都是解放后成立的,但那时叫文工团、文工队(文艺工作队)。而且您“历史上说耿是武山人,也是对的,因为甘谷在解放之前都没有秦腔剧团,现在的甘谷县秦剧团是新中国建立后才有的。”这个观点犯了逻辑错误,不能因为甘谷在解放前没有秦剧团就证明耿忠义是武山人,这个跟籍贯没有关系。

第三,清同治十年是1871年,比宁远班的成立晚了41年,此时宁远班早已解散。而且此时正是同治回乱期间,甘肃的艺人都逃亡到了外地,尤其以四川为多,著名的甘肃秦腔大师三元官在这一时期也逃到了四川,著名旦角演员桑茂林逃到了陕南,根本没有条件成立新班社。

第四,天水鸿盛社,并不是宏盛社。鸿盛社成立于1898年,并不像您说的宁远班比“比天水宏盛社早出100多年”的说法;至于西秦腔的说法,我将在另文有专门的辩证。

第五,板胡起源很早了,并不是只有甘肃才有!而且《燕南小谱》原文记载清代的秦腔演出伴奏为:“友人言: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话,旦色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主要演奏为胡琴、月琴。板胡只是胡琴的一种,原文并没有直接说采用的是板胡。秦腔的乐器在不断改进,不要用今天的秦腔去断定旧时的秦腔。

第六,鸦片对甘肃秦腔的影响,我将在专门谈及,此处不作赘论!

第七,明代甘肃秦腔盛行的材料我很少看到,孤陋寡闻,有机会当面请教。

感谢您的不吝赐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