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城有西岩山,巍峨壮观,隽秀挺拔,是市民晨练、休闲的好去处。山脚下的旧房子正在拆迁,政府要在这里新修西岩山生态文化公园广场。新劈的一条盘山公路从李家坪直通山顶,路基工程已经成型,停车场也在筹划之中,这让村民们高兴了好一阵子。原本有几十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子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火。
薛勇拆掉家里的旧房子建秦腔剧团,三栋楼房拔地而起。前院两层住家,中院三层是安定区戏剧家协会,后院三层是秦剧团的排练厅、库房、食堂和演员宿舍。
乡亲们纷纷议论着,也常来看看。大家盘算着至少要花100万元。
西岩山的李家坪属安定区凤翔镇友谊村。友谊村是城乡结合部,11个社分布在北门、大城、南关、西门、苗圃、校场一带,绵延大半个定西城,只有李家坪在西岩山上。
薛勇年逾五十,祖祖辈辈都是李家坪的农民,自打小时候起就有了秦腔的缘分。提起爷爷薛宗,是秧歌队里的“头家”,唱个小曲子随口就来。父亲薛世明,是秧歌队里的板胡。母亲康秀英,娘家就在邻村中川张家湾,十三、四岁就是当地农民剧团的演员。舅舅康建民,武乐队里提小锣。薛勇常常跟着舅舅看戏,母亲就在《沙家浜》中扮演阿庆嫂、《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断桥》中扮演青蛇、《藏舟》中扮演胡凤莲,百看不厌。正月里演秧歌,庙会上唱大戏,城里的大操场,只要有秦腔,逢场必看。西关小学上学,听到哪里有戏,逃学跑到戏场里。
时光流逝,光阴如箭。转眼到了1984年,薛勇从东方红中学初中毕业,在家里呆了一阵子。人闲无好事,父亲很是担忧,怕跟着别人学坏了,就让学着做生意。加重自行车改成“偏三轮”,走街串巷买豆腐,两毛五的价钱取来,卖三毛钱,一天下来,能卖两板豆腐。辛辛苦苦四个月,赚了两百块,薛勇总觉得心里空堂堂的,于是想到了当兵。
天遂人愿。薛勇应征入伍,到临泽县的十九军当炮兵,是八二无后坐力炮的炮手。部队从炮连抽一个迫击炮排,上老山前线。上级命令,弟兄一个人的不准上前线,薛勇失去了上前线打仗的机会。一年后,部队精简整编,到宁夏中卫的二十一集团军野战部队当舟桥兵。
转眼三年,薛勇从部队复员转业,分配到定西县标准件厂冲压车间。从当兵开始,就和机床打交道,心灵手巧,学得一门好手艺,后来当上了供销科长,企业效益时好时坏。1994年,企业倒闭,薛勇下岗了。思来想去,拿出仅有的两万元积蓄,加上父亲的一万元积蓄和借来的两万元,在西河桥头创办惠民农机修理厂。租用张智川的两层楼房,一楼是配件室,二楼住人,雇了三个修理工,设备很简单:一个倒链、一把虎钳、一个铁案子和简单的工具。
西河桥头是定西出西门的交通要道,修理三马子、农用车,销售车辆零部件,生意兴隆。那时,薛勇已经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全家5口人,生活过得惬意。从当兵到进厂,从下岗到创业,十几年来,薛勇与秦腔失去了缘分。
一个偶然的机会,薛勇到陕西扶风看望当年部队上的老班长王兵。王兵办起了扶风县人民剧校,培训文武乐队、秦腔演员,生源就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学成后自谋职业。天天跟着老班长转悠,看到这些文武乐队、演员功底扎实,薛勇萌生了创办剧团的念头。
2006年,薛勇拿出8万元积蓄,又借来8万元,购置演出幕帐、戏服道具、音响设备,在南川租用王继贤的三层楼房,招收46名演职人员,创办安定区秦腔艺术团。这一下子遭到父母和妻子的强烈反对,也为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规。不入行,到处碰壁。原本以为,有这么好的演员和乐队,乡下到处都有庙会,演秦腔很有出路。可是,演职人员来自四面八方,需要集中排练。薛勇从陕西请来董志明当导演,排练出来了几部戏,跑到庙会上“写戏”,人家不买账,都说从来没有听说过安定区秦腔艺术团。跑到定西周边县份和天水、平凉,也是如此。写不来戏,演员们继续排练,一口气排了18本戏。
剧团办到这个份上,父母亲看着心酸,家里的钱、地里的洋芋全都搭了进去。父亲是个木匠,为剧团设计制作刀枪剑戟。母亲用缝纫机缝补幕帐、戏服。回想当年的情景,真是花钱如流水,天天缺钱花,度日如年,如坐针毡,一年下来赔了20多万元。
2007年农历五月十五,薛勇的秦腔艺术团在邻村张家庄的庙会上连续4天
演出大型秦腔传统戏剧《忠报国》《双官诰》《铡美案》《大拜寿》《斩秦英》《周仁回府》《玉堂春》《八件衣》,全新的舞台幕帐,清一色的陕西文武乐队,操一口纯正陕西腔调的年轻演员,观众们过足了戏瘾。艺术团收入16000元,赚到了第一桶金。在随后的大半年里,仍然举步维艰,无戏可演,即便演出,戏价太低。在张家川,一本戏只有500元,天水一带也是800元到1000元。一年下来,又赔了20多万元。
辛辛苦苦办起来的秦腔艺术团,难道就此夭折,就此罢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薛勇一筹莫展。闲谈中,行内人出了一个主意,从天水聘请来专门为剧团“写戏”的仁真祥担任业务副团长,月工资600元,每本戏最低2000元,提成百分之十。艺术团一下子活起来了,有一半的时间在天水、定西一带演出。秦腔艺术团更名为定西市安定区秦剧团,薛勇和他的秦腔剧团在当地小有名气。
辛勤耕耘,终得回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09年,薛勇在安定区精神文明“十杯”评选活动中获得“文化杯”,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奖励。众目睽睽之下,第一次登台领奖,薛勇自豪无比,至今难以忘怀。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鞭策和鼓励。这一年,薛勇和他的剧团参加甘肃省“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活动赴渭源县演出,此后连续4年承担“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2010年,安定区秦剧团被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出版局评为送文化到农村暨送书画进校园活动先进集体,现代秦腔《引洮润庄园》获得定西市优秀剧目创作奖。承担安定区政府采购农村文化服务项目赴乡镇演出38场,深受好评,石峡湾、葛家岔、鲁家沟、石泉等乡镇专门为剧团颁发了奖状。
十年磨一剑。薛勇的秦腔剧团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筹措50万元,购置LED显示屏、服装、灯光、音响。为了演出方便,又筹资40万元,购置4台商务面包车和1辆箱车,演出转场再也不愁租车了,每年节省10万元的租车费。剧团在演出传统秦腔剧目的同时,创作现代秦腔《大山的呼唤》《引洮润庄园》,表演唱《安定和谐展辉煌》,舞蹈《今天是个好日子》《英飒战士》《咱当兵的人》《恭喜》,小品《看病》《约会》等剧目。
在剧团里,薛勇既不会吹拉弹唱,生丑净旦样样不入行,却怀着对秦腔的痴心爱好,一门心思创办秦腔剧团,把欢歌笑语送到千家万户。千杯万杯,不如群众的口碑。10年来,薛勇的秦腔剧团在定西、天水、平凉、白银的21个县、254个乡镇演出2900多场,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每一场演出精心编排,一丝不苟,真情奉献,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也为剧团的发展壮大赢得了人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