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亭相会》说的是,宋代书生高文举得中状元,丞相温通慕其才,强招为婿。高文举不忘结发之妻张梅英,差人送去家书,欲将张梅英接到京城团聚。不料被温通得知,将其家书改为休书,张梅英接到信后,心中悲痛,赴京寻夫,历尽艰辛,贫困交加,自卖其身,进入温府,允作丫环。温丞相之女温秀英,得知张梅英身世后,百般虐待,并将其打入花园为役。一日,张梅英与高文举花园相会,互诉衷情,夫妻相认。次日,张梅英去包拯衙门告状,包拯升堂审理,问明情由,将温丞相治罪。高文举、张梅英夫妻团圆。
《花亭相会》又名《对玉环》。这出戏是我上陕西省艺术学校时通过任哲中、苏蕊娥二位老师的录音带学会的。1984年将此戏搬上舞台,至今已演出30年了。据前辈老师讲,任哲中、苏蕊娥二位老师当初只是录了音,并未将此戏搬上舞台演出。这出戏起初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和重视,大家认为这出戏太简单,只能作为学员时的启蒙戏。但是我通过认真分析剧本,反复进行研究之后,对原剧本进行了重新加工整理,并把它搬上了舞台,一经上演,便赢得专家和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因此,这出戏已成为我的看家戏和代表作。通过这出戏的排练、演出,我认为继承传统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剧情、节奏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这出戏音乐旋律非常流畅,板式安排十分巧妙;唱腔从头至尾,环环相扣;男女对唱,滴水不露,自从我把它搬上舞台后,同行、戏迷、效仿者不计其数。大家认为:这是一出倍受欢迎和便于学唱的好戏。下面就谈谈我对此戏的修改意见,仅供各位参考。
首先,我为高文举和张梅英的初次见面增加了序幕,为剧情的发展找到了背景和铺垫。例如:在音乐声中大幕徐徐开启,高文举站在书房之内,远望窗外,思绪万千。张梅英端茶上场。
高文举:(念)一步身荣中高魁,家书渺渺为何因?
张梅英:(念)千里迢迢苦受尽,流落相府做佣人。
高文举:(念)苦等数月心焦虑,何日才能见亲人?
张梅英:(念)端茶送水忍辱重,为找夫君无义人。
张梅英:(念)状元请来用茶。
此时,高文举第一次看见这一丫环好像自己的姐姐张梅英,张梅英也看见这一状元好像自己的兄弟高文举。二人近在咫尺,不敢相认。为了进一步探明身世,高文举便说,这一丫环,这里不是讲话之地,说是你随我到花园一叙。接唱原剧本:“前边走的高文举,后边紧随张梅英”。以前任哲中老师这句唱,唱的是“苦音慢板”。通过分析人物,我们认为高文举得中状元、又招赘相府,可谓双喜临门。第一句唱腔唱苦音是不合适的。因为,他对亲人的思念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期盼,所以,应该改为“花音慢板”。这样一改,就符合高文举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了。第二句张梅英唱:“后边紧随张梅英”这一句转为苦音,符合张梅英痛苦寻夫的心情。张梅英悲悲切切,千里寻夫,贫困潦倒,卖身为奴,她的心情十分伤痛的。这样一句花音,一句苦音,在音乐旋律上形成一种风搅雪的反差,使观众对人物当时的心态感受更鲜明一些。
第二,我对高文举的一大段念白进行了删减。请看原词是这样的:想昔日梁王好贤,子贡先生好善。他君臣二人,以在大佛殿前玩棋。玩棋中间,忽然常随官禀道,言说子贡先生乡里要见,子贡先生听得此言。低头不语,闷闷不乐;梁王问道:卿啊、卿啊!你我君臣饮酒、玩棋,为何低头不语,闷闷不乐?子贡先生言道:臣和我主正在饮酒、玩棋,常随官报到:言说臣的乡里要见。臣有心迎接乡里,臣有慢君之罪;臣有心不迎接乡里,臣就冷淡了乡里,因而低头不语,闷闷着不乐。梁王听得此言,即刻放赦,他君臣二人手挽手儿转了数回。梁王问道:卿啊、卿啊!怎么不见你那乡里呢?子贡先生奏道:要问臣的乡里,我主你望大佛殿下瞧:穿布衣、戴小帽,那就是臣的乡里。梁王观见中子贡先生的乡里衣不遮体,貌不压人,仰面朝天,合掌大笑,笑的子贡先生满面通红,抓笔在手,留诗一联:“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官去衙门在,水去石头存。鲜花不比地下草,乡里见了乡里亲。离家三五载,焉有不亲人?乡里住城住乡?缓缓的进来”。我把它改成:“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香花不离地生草,乡里见了乡里亲,丫环不必胆怕,住城还是住乡,与状元老爷缓缓进来”。这样一改,既加快了戏剧节奏,又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审美习惯,推进了剧情的发展,直接进入叙述。
第三,我对几处不合适的唱词进行了修改。例如:张梅英唱:“进京来路过苏家岭,苏龙、苏虎逞英雄”。“英雄”二字是褒义词,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适的,强盗抢劫,怎能用“英雄”二字?因此,我它改成“苏龙、苏虎来逞凶”,用一个贬义词“来逞凶”三个字。这样一改,唱词的意思就更准确了。虽然是三个字,但其字面意思完全不同。另外,张梅英唱“天生贼婆恩情重,她放我后山逃性命”,我把这一句唱词改成了“前房夫人情义重,她放我后山逃性命”。为什么这样改呢?因为,在古代女人的低位是很低下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人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般情况下,前房夫人,对小妾是恨之入骨,醋意很浓。张梅英被抢上山寨,前房夫人肯定不愿意接受,因此她设法让张梅英从后山逃走,这样就为她自己剪除了一个竞争对手。又如张梅英唱“头上青丝她剪去,五官损坏花貌容”,这里“五官损坏花貌容”一句是个病句。如果说“五官损坏”是主语,那么“花貌容”三个字,就不能够成谓语。因此,我把它改成了“金簪刺破花貌容”。再如:高文举唱“弟本是张家外甥高家子,在张家门里长成人。”这里存在着亲戚关系的错误,高文举和张梅英是姑表关系,张梅英是高文举父亲的外甥女。那么,高文举的舅家肯定不姓张,应该是另一个姓氏,因此,我改成了“弟本是康家外甥高家子,在张家门里长成人”。这样一改,亲戚关系就理顺了。
第四,在高文举和张梅英二人相认后,高文举唱“恩姐不必两泪汪”一句时,我在生角原唱腔的基础上,将其翻高八度唱出来,主要来表现高文举此时此刻的激动、兴奋之情。高文举、张梅英心中的疑团此刻烟消云散,他历经了巨大的磨难,夫妻二人终于团圆。
最后,听说有网友探讨关于花亭相会末尾梅英说的“玉兰扇坠万古流传”这句词,有人提出应该是“米拉膳万古流传”,据说是高张的家乡美食。我个人认为:“米拉膳”应该是老艺人口口相传下来的口误,玉兰扇坠是对的。且不论涿州范阳(即现在的河北保定市涿州)是否有此美食,就说姐弟夫妻经历千难万险才终于见面相认,岂有尚未脱离温府掌控之下就盘算着品尝家乡美食的道理,这不符合常理。高张两家姑表结亲,张梅英“自幼儿配夫高文举”。文举虽父母早亡家道败落,寄居姑母家中。但毕竟书香门第之后,故发奋读书,幸有恩姐时时相伴,端茶送水,研墨润笔,读书习字,二人日久生情。况原本就有婚约在先,小房内文举赠玉兰扇坠与梅英为信,约定金榜题名之时迎娶梅英... ...这本当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佳话,不料温府从中作梗婚姻生变,这才有了华亭相会的故事。夫妻二人破镜重圆之时,梅英将定情信物拿出,一是体现二人“小房内”海誓山盟坚贞不渝的爱情;二来也表示梅英守身如玉以及二人将来“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美好爱情生活。故此,我认为“玉兰扇坠万古流传”是正确的。
这出戏之所以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它的情节动人,唱腔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音乐旋律丝丝相扣,滴水不漏;唱词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不愧为秦腔的经典剧目。愿《花亭相会》代代相传,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
注:《花亭相会》1990年荣获第二届“西凤杯”广播大赛一等奖。
1995年荣获陕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
1998年荣获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一等奖
2000年11月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