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记者找到现在居住在我市东郊的易俗社昔日著名武生、国家一级导演现年86岁的王蔼民老人,听他讲述了68年前西安易俗社300秦腔艺人赴京慰问抗日将士的壮举。
王老年近九旬依然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口齿利落,思维敏捷,特别是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说起当年的经历,老人如数家珍———
超强阵容演出新编大戏
1937年,东北已经沦陷,原西北军冯玉祥部29军调驻北平,宋哲元接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职务。由于西北军的将士大都是听着秦腔长大的,为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哲元于当年5月初电邀易俗社赴北平演出。
抗日救亡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宣传抗战、为将士义演是爱国艺人应尽义务,易俗社欣然应命。有“戏曲教育大家”之称的易俗社著名编剧封至模先生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精心创作了描写梁红玉、韩世忠抵御外来侵略的《还我河山》和表现岳飞抗击金兵入侵的《山河破碎》两个大型历史剧目,由有“秦腔王瑶卿”美誉的陈雨农和著名花脸秦腔唐虎臣担任导演,易俗社台柱刘文忠、雒秉华、王文华和有“陕西梅兰芳”美称的秦腔名旦王天民领衔主演。当时19岁的王蔼民正值青春好年华,在《还我河山》中扮演韩世忠的副将苏德,在《山河破碎》中扮演岳飞的女婿张宪,都是年轻英武的角色,在台上有不少武打的戏充分展示了他的武功特长。经过一近个月的紧张排练,两台大戏先在易俗社剧场演出,让家乡父老检阅,超强阵容演出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6月初,副社长耿古澄、训育主任封至模带队,西安易俗社甲乙丙三班300多名艺人,浩浩荡荡出发,于6月6日抵达北平。
3班人马同时登台
到达北平,西安易俗社在南苑、黄寺、第一大舞台和颐和园四个地方演出,轮换上演《还我河山》《山河破碎》和《韩宝英》(即后来的《石达开》)。在西安的演出易俗社分甲、乙、丙三组演员轮流登台,在北平,为了以庞大的阵容鼓舞将士们的士气,三组演员同时登台,说起这些,王老依然激动不已:“那场面实在是前所未有!”在《还我河山》中,有一场戏是“金山战鼓”,梁红玉击鼓点兵,舞台上光武士就有32个,加上青衣、龙套、女兵、中军各4名,由于是台上表现的是水战,加上船夫等角色和主角韩世忠、梁红玉和副将等台上共有近百多人。当年的演出,一台本戏大都在四个半小时,而在北平的演出,除了在颐和园的那场慰问将领的演出、台下观众是坐着凳子看以外,其余的演出,士兵们全是站着看,可是,每场演出都没有中途走开的。
台上台下同唱救亡歌曲
“工农学兵商
一起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武器 刀枪
走出钱庄 工厂 学堂
到前线去吧
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王老举起了双手打着拍子,眼睛闪烁着光芒,唱着这只现在已经失传的《工农学兵商一起来救亡》的歌曲。当时,每一场演出之前,易俗社的演员全部站在台口,集体高唱救亡歌曲。尤其让老人难忘的是台下观众与易俗社的艺人一起唱歌的情景。当时他们一起高唱的歌曲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松花江上》《我们都是神枪手》等等。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易俗社结束了在北平一月有余的义演,历经8天的辗转,回到西安,继续抗日演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