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易俗社》是陕西参赛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剧目,借着艺术节的东风,昨日上午,易俗社展陈馆开馆暨首批展品捐赠仪式在易俗社小剧场举行。

秦腔巨匠范紫东先生写就的《三滴血》剧本手稿;上世纪百代唱片灌制的《蝴蝶杯》《藏舟》唱片;被誉为“西京梅兰芳”的王天民在《双锦衣》剧中所用的剑和绣鞋;我国最早的秦腔电影《三滴血》黑白胶片、《火焰驹》彩色胶片……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易俗社展陈馆开馆后,得以首次与普通观众见面。

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介绍,百年来,易俗社形成的秦腔艺术资料文献对秦腔剧种的发展乃至中国戏曲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易俗社的历史文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易俗社资料室珍藏的文物有七八百种,为传承秦腔文化,打造陕西文化名片,历经三年多的筹划与实施,经过多方努力,在“十一艺节”举办之际,易俗社展陈馆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将尘封多年的易俗社珍贵史料呈现于世,并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些珍贵史料的保存条件。易俗社创始人后代、老艺术家更是大力支持,倾囊相助,将自己保存多年的珍贵照片、剧本及其他物品捐给展陈馆,填补了部分空缺。

捐赠仪式上,作为易俗社创始人后代代表,孙仁玉的孙子孙永宽表示,全家人一直心系易俗社,时刻关注,除了捐赠孙仁玉手稿剧本,今后将继续支持易俗社发展。与会领导为首批展品捐赠者颁发了证书,全体与会人员一起为易俗社展陈馆揭牌并参观。

据了解,改造后全新开馆的易俗社展陈馆面积近200平方米,包含八间展陈室及资料室,以不同历史阶段的大事件为脉络,通过图、文、实物展示等,将易俗社不同时期的人、事、活动串联起来,向大家立体地展示百年易俗社的辉煌与沧桑。同时还展出了数十件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多件实物都是首次和公众见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十一艺节”期间,展陈馆将免费对外开放,全国各地艺术团体的同仁、专家学者、广大戏迷,以及本地普通市民都可前往参观。(记者 孙欢)

(摘自 《西安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