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最早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俳优和先秦的歌舞表演。什么是戏曲呢?我个人浅见认为民族的戏剧就可以称得上戏曲。

我们中国是戏曲的泱泱大国,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拥有300多种地方剧种,秦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秦腔是梆子戏的一种,所以又称“梆子腔”,民间也称“桄桄子”(因以梆击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得名)。秦腔发源在陕西关中地区,但是在西北五省流行开来,尤以陕西、甘肃、宁夏为代表。秦腔的“婆家”遍天下,流播于四川、江苏、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西藏、云南、贵州、福建等地。秦腔这个陕西的“乱弹”戏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板腔体的鼻祖。

从陕西出土的宋金杂剧砖雕人物得知,宋元时期,戏曲服装已形成一定的制式,戏曲服饰也已成雏形。明清时期,以明朝官服为基础而形成的戏曲服装,也逐渐完备。秦腔的服装、鞋帽、头盔等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规范。明朝凤翔民间艺人的木版年画《回荆州》里的人物,已经有了靠衣、头戴、帽盔等的出现。而在清朝中期以后,随着秦腔等一大批地方戏曲的大力发展,民间的戏衣、鞋帽、把子作坊普遍兴起,尤为西安的振兴福、复兴白等,汉中的泰春和等作坊成为陕西戏曲服装的制作中心。解放后到如今,秦腔等古典戏曲服装以布料、贡呢、花葛等为制作材料,这样的材料会使戏曲里的人物在舞台上显的阔气华丽。蟒、靠、袍、褶等多以五彩刺绣,花纹古朴,色彩绚丽。

秦腔的服装一般放在哪里呢?这方面和其他剧种一样有一个统一的规制。追溯历史的发展,通过前人的总结就出现了衣箱也称戏箱(旧时戏曲班社用具、戏服等物品都用特殊的箱子盛放,即“衣箱”)。衣箱出现在元朝,形成在明朝,完备在清朝。衣箱一般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其中大衣箱一般放长袍等“文衣”,二衣箱一般放短衣等“武服”,三衣箱一般放一些辅助物品,盔箱一般放头盔。衣箱出现后进而出现了管理衣箱的人,称作衣倌。衣倌的技艺的传承也是很有趣的,这一行当没有书籍记载,一般靠口口相传,师傅传徒弟,所以到现在一些关于衣倌的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已经失传,这是非常可惜的。富有的箱主,为了讲排场、阔气,常常会购置好几套贵重的衣箱,但是演员自己购置衣箱的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据调查总结,各地的秦腔剧团为了在舞台上更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历史等,花重金到苏州等地购置戏曲服装。苏州等地在制作戏服方面很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们融入了我国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和制作方法,主要以手工刺绣工艺集合传统的诗、书、画和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一体的制作方式,突显戏曲人物中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文官武将、贫寒权贵等各阶层的人物的鲜明特征。

曹禺先生说:“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曲”,这句话,在秦腔生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同样得到深刻的印证。秦腔的舞台服装非常讲究,在这里介绍几个秦腔里常用和有特点的款式。

三块瓦包巾,秦腔特有的头戴巾,用黑麻布和铁丝架在演员的头上临时扎制,呈现三层的叠瓦状,前火焰结子。扮演荆轲、邓恩等所用。

蟒,戏曲服装之一,扮帝王将相的官服。一般分女蟒和男蟒,男蟒在装扮人物时,蟒必须和玉带组合,构成“蟒袍玉带”的完美形式;女蟒和男蟒的形式基本相同,绣龙或彩凤,长仅及膝,下露裙。一般皇家后妃、公主装黄蟒,老年贵妇穿香色蟒,素服时为白蟒。

靠,又称“扎甲”,为戎服,武职将帅通用的身份装;帔,一般为常服,帝王将相及家眷“燕居”的通用服;褶,俗称“道袍”,为便服,无论文武、贵贱、男女老幼都可以穿着。从这些秦腔服装的划分可以看出秦腔很好地传承了我国戏曲的历史文化。

结 语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戏曲舞台设备的发展,现在的戏曲服装面料应该根据舞台采光等需要,以色泽鲜亮、透光性强、层次感强的服装突出舞台人物的特点,进一步还原历史面貌。要和生活服装相区别,无论是哪种剧哪类服装,如果以生活服装代替舞台服装,就会让悠久的戏曲文化失去了其应有的光辉灿烂。

当代的戏曲服装设计应贯穿戏曲剧本的历史原则和舞台表演呈现的效果,在吸取古老戏曲服装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和审美新理念,立足于现代观众的审美基础,展现出带有现代气息的新一代戏曲服装文化。
戏剧的中心靠演员来呈现,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形象地接收演员所传达的信息,更形象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进而还原历史,就要在服装上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