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甘肃新版秦腔《大河儿女》亮相兰州金城大剧院
曹斌锋

掌声不断,叫好声不断,近日,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著名编剧王建平亲自操刀的现代秦腔《大河情》更名《大河儿女》,经过全新改版升级,在金城剧院惊艳上演。正如一位秦腔戏迷所说:“《大河儿女》是一部可以真正‘征服’观众的大戏。”这部大戏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倾力打造的,大型现代秦腔《大河儿女》已经于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在金城大剧院连演3场。新版现代秦腔《大河儿女》的首演绝对可以用震撼来形容,那充满活力的全新演员阵容、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设计、秦腔与花儿的完美融合、国内一流的民族交响乐伴奏,完全颠覆了兰州票友们以往对秦腔那习以为常的感受,美妙、动人、柔和,这些曾经与秦腔格格不入的形容词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跃入了观众脑海。在委婉、动听的花儿与铿锵有力的秦腔交相辉映之下,在古老大河围绕着的美丽月亮湾,回、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族穆斯林信众,在大首领杨世龙父亲杨秉清的率领下,坚守着保卫华夏民族的大义,以生命为代价识破了重重阴谋和陷害,由家族武装整编成的“西北回民抗日骑兵纵队”最终开赴抗日前线。“整台故事精彩纷呈、舞台人物形象突出、民族民间色彩鲜明,大西北风情一览无余,各民族之间的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精神感人至深。”现场很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都久久不愿离去,秦腔艺术带来这次久违了的艺术感动令人难以平静,他们纷纷表示:“原来秦腔也可以变的这样美不胜收,不仅融入了民族舞蹈、原生态花儿,还加入了歌剧和影视剧的表现手法,这新剧唱出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戏,而是古老秦腔在发展与传承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艺术升华。”

西北回族抗日史首次搬上舞台

11月24日首演当晚,一场浓郁的花儿会拉开了大型原创现代秦腔《大河儿女》的序幕,风流倜傥的杨府公子杨世龙与爱国女学生白雪儿漫花儿时产生了爱情,浓郁的花儿曲调之下,古老的大河围绕着美丽的月亮湾。回、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族人民在大首领杨世龙父亲杨秉清的率领下,马背弯刀,日耕月作,生生不息。抗战爆发,日寇战机的硝烟笼罩了月亮湾皎洁的月光……白雪儿为抗战离去,日本间谍的威逼利诱,阿大杨秉清的“归真”唤醒了杨世龙的良知,他毅然选择了将家族武装整编为“西北回民抗日骑兵纵队”,并率队开赴抗日前线,最终以身殉国……

经过十年的打磨,大型原创现代秦腔《大河儿女》新版全新亮相,整台故事精彩纷呈、舞台人物形象突出、民族民间色彩显明,大西北风情一览无余,各民族之间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感人至深。高二强、左玉强及王春云全新阵容担纲该剧主演,将有智有谋的少数民族形象完美演绎。该剧首次将西北回族抗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舞台,全剧给观众带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享受。随着剧情递进,演出中融入了民族舞蹈、原生态花儿等元素,还加入了歌剧和影视剧的表现手法。在整场演出中,交响与花儿交相辉映,令观众如痴如醉,委婉、具有浓郁地域、民族特色的花儿令曲与板腔质朴的交响,唱出了甘肃民歌与戏曲唱腔的融合。

无论是因为十年前《大河情》的群众基础,或者秦腔在甘肃大地的粉丝众多,《大河儿女》首演的火爆都刷新了秦腔剧甘肃演出的历史。带着期盼与好奇,观众冒着严寒,将金城大剧院坐了个满满当当,演出中的喝彩,谢幕中的雷鸣掌声与久久不愿离去的脚步,都说明了观众的喜爱。《大河儿女》原名《大河情》,讲述了甘肃省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故事,生动呈现了在抗日战争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各族儿女的欢乐、悲伤、觉醒与奋起,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部少数民族抗日历史的舞台剧。该剧首次将原生态的西部花儿搬上了戏曲舞台,并将民族舞蹈、歌剧和影视剧等表现手法融入其中,到2005年首演至今,已先后荣获“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奖、第四届中国秦腔节“优秀剧目”等荣誉。2009年7月,这部作品还晋京参加了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百台优秀剧目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大型原创现代秦腔《大河儿女》新版已经于11月24日、25日、26日晚,在金城大剧院为广大秦腔票友接连献上3场惠民演出。这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后青春靓丽、阵容整齐的“新阵容”闪亮登场。这些演员大多为近3年来院内倾力培养的“台柱子”,虽然艺龄不长但已凭借着优秀的唱腔和功底受到了不少秦腔爱好者的追捧。

10年艺术磨砺实现艺术再升华

十年磨一戏,从11月24日进行首场演出后,秦腔现代戏《大河儿女》受到的关注度远远超出了所有演职人员的预料,而在11月25日举行的《大河儿女》专家研讨会上,国内著名戏剧评论家康式昭、黄维钧、黎继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以及省内戏剧界的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朱衡、甘肃省剧协原副主席肖美鹿、兰州市秦腔剧团原团长严森林等共同对这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原创大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河儿女》一开始的问责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其次是剧目的题材十分难得,非常有价值,也是首部把回族同胞抗日事迹搬上舞台的一次艺术升华,突出了爱国情怀不分民族的高度,这个立意就是剧目的优势”,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开门见山地说,“不过剧中的人物白雪儿总体设计有点单薄,还有待于提高人物的饱和度”。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周育德的评价更令人对《大河儿女》的前景充满了期待,“这是一部史诗性的具有美学风格的大型秦腔现代戏,与当年的《大河情》相比无论是亮点还是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的超越。尤其是在剧中将花儿贯穿其中,使得整部戏剧魅力十足”。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戏剧评论家看完首场演出的感受是“作为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音乐体系,秦腔和花儿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剧目的视听感受,而交响乐厚重的表现手法虽然过于密集,但不失大型原创剧耳目一新的特色”。《中国戏剧》月刊主编、著名戏剧评论家黄维钧的观点则是,“这是一部民族归属感的教育方式,很珍贵。”虽然观点各异,但四位国内专家倒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对《大河儿女》的定位是:它的未来应该是走向全国,最终打造成一部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剧目,成为甘肃戏剧界的重量级招牌。“十年磨一剑,《大河儿女》经过历练到与金城观众见面,我们看到了新改制的秦腔艺术令人惊喜的一面,希望它能在不断改进中尽善尽美,做出一个精品,成为甘肃的骄傲”,兰州市秦腔剧团原团长严森林意味深长地说。 

三大精彩看点不容错过

作为首部在戏曲舞台上反映我省穆斯林信众由觉醒到奋起到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艺术作品,该剧成功塑造了杨世龙、杨秉清、白雪儿等一批鲜明生动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用细腻的艺术手法诠释了由56个民族血肉之躯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族,高扬了时代主旋律,彰显了爱国主义的中国精神。同时,这部作品涵盖了众多甘肃秦腔的艺术要素,首次将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山歌“花儿”与秦腔剧种结合起来呈现于舞台,秦腔与花儿的结合自然、优美。在这样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衬托下,使整台剧目精彩纷呈、色彩显明。从2015年年初开始,该院组织人员对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戏《大河情》进行了重新创作和排演,并正式更名为《大河儿女》。剧本重新加工修改,还接受了中国剧协顾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剧作家刘锦云,《中国戏剧》原副主编、戏剧评论家黄维钧,《剧本》月刊主编、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和《剧本》月刊编辑部副主任、编审李小青等著名专家的研讨和把关。今年7月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还专门组织主创人员和演员深入到临夏等地进行了观摩和学习、体验;8月份,还聘请了著名秦腔作曲家吴复兴、孙铁民、吴志荣、王激等人对该剧的音乐进行了重新加工和修改;聘请著名舞美设计王晶、著名灯光设计胡耀辉进行重新设计和制作;特邀陈薪伊担纲总导演,该剧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前后差不多对剧本进行了4次大胆的加工修改,旨在体现出10年艺术磨砺所积淀的精华。”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大河儿女》编剧王建平告诉记者:“此次重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恢复,而是完全吸纳了该剧首演至今近10年来的艺术沉淀,再深度结合演出后观众、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剧本、作曲、舞美、灯光、服装等全方面进行了重新加工和创作,实现了在艺术上新的飞跃和提高。”

花儿秦腔塑造抗日英雄

“漫着心里的花儿,给个皇帝也不当……”生活在美丽的月亮湾,杨世龙只想做个快乐的“花儿王”,和心爱的姑娘白雪儿一起漫着花儿慢慢变老。可日军轰隆隆的飞机划过月亮湾上空,将他们美丽的梦撕碎!《大河儿女》是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秦腔现代戏,讲述了我省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儿女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故事,塑造了杨世龙——从一心只想当“花儿王”的纯洁少年,历经爱人离去、痛失亲人的轮番打击而幡然醒悟,一步步走向抗日道路战死沙场;杨秉清——本打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月亮湾大首领,因被日军步步紧逼放弃幻想,发出“爱自己的国家,如鸟爱其巢”的铿锵呼声;白雪儿——虽与杨世龙生死相恋,却忍痛分手,奔赴前线的汉族姑娘;格格——被日本人强嫁于杨世龙,虽心生爱慕却被杨世龙误解为“日本奸细”而绝望自杀的大清格格等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黄河两岸不断觉醒与奋起反抗的各族儿女的英雄形象,是第一部反映西部少数民族抗日历史题材的舞台剧。

惠民演出“新阵容”

“要出作品就要出好的作品。”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董事长王建平告诉记者,无论转企改制前,还是改制后,艺术院团要立足市场,就得拿作品说话。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先是组织主创人员和演员深入到临夏等地进行观摩、学习和体验,又邀请刘锦云、黄维钧、黎继德、李小青等业内著名专家对剧本进行反复研讨和把关,还聘请吴复兴、孙铁民、吴志荣、王激等著名秦腔作曲家对音乐进行重新加工和修改,聘请著名舞美设计王晶、著名灯光设计胡耀辉加盟,还力邀陈薪伊担纲总导演,为《大河儿女》注入全新的艺术活力。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就是好剧目。尽管《大河儿女》时长近140分钟,但每场演出,都没有中途离场的观众,只有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叫好声,演出结束后,仍有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大河儿女》的扮演者大多为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近3年来倾力培养的演员,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后首次集体亮相的“新阵容”。虽然他们艺龄不长,但优秀的唱腔、扎实的功底、到位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打造精品上乘之作

“《大河儿女》很独特、很有价值。”11月25日上午,在兰州举行的《大河儿女》研讨会上,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看来,《大河儿女》是取材甘肃本土、以真实历史为原型的少数民族抗日题材剧目,这在全国187个抗战题材剧目中颇为鲜见,且将很难把握分寸的复杂矛盾拿捏得很到位;二是突破戏剧一般的创作拘囿,成功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主要人物形象,而且每个人物都避免“脸谱化”,都有分量、有深度、有内涵;三是演员从唱功到表演,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最抢眼的,当属贯穿全剧的原生态‘河湟花儿’,的确为《大河儿女》增色不少。”“《大河儿女》有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著名戏剧评论家康式昭说,除了浓郁的西部风情,《大河儿女》揭露了日本侵华时期,除扶植伪满洲国将东北从中国割裂外,还想将西北从中国割裂出去的大阴谋,这是艺术作品从未涉及的领域,“不仅有新意,更有独立存在的特殊价值。”“这是抗战题材剧目中的‘上品’。”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说,“还大有潜力可挖,经打磨、提升,有望成为秦剧中的‘精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