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寺是个公社,也是一个枢纽,如有大戏,真可谓人山人海,礼县的红河公社、固城公社,天水县的半个秦岭公社,牡丹公社、铁炉公社部分村庄,都到这里来看戏,几万人涌进杨家寺人素来啧啧称道的戏楼场。公社氨水池上,各个墙头上,树杈上,房背山半个坡面,到处是人。各种饮食热炸冷摆,使得整个街道都洋溢着香味。

杨家寺的大戏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演出,这个时间对农民来说是个空档,春籽秋田都已经种植安排妥当,夏收还早,人们有闲暇,那些精明强干的商人或地方政要请来陕西县剧团演出,丰富一下农民的文化生活。那个拥挤哟,只有过来人才说得明了。大约一九八二年,陕西省周至县剧团在杨家寺演出,第一天没演好,杨家寺街上几个老艺人到后台找到团长,说能演就演,演不了就拉上你们的箱子走人,我们再请别的剧团来,团长不服气,心想你们这簸箕大小的地方何来如此气魄?老艺人见状便给这位团长讲戏,哪些地方演得不对,应当怎么演。末了,老艺人说:刘毓中在这地方都不敢怠慢,你们还想愚弄我们,门在墙上按着哩,你们未必出得去。第二天演《破宁国》,演出卖进了全力,台下掌声如潮。

后来,天水地区秦剧团、天水县秦剧团到杨家寺演出,莫不倾心尽力。天水县剧团柳友亮、刘海荣对观众说:演不好戏,你们的书记不给饭吃,你们的观众鼓倒掌、起哄,我们得竭尽全力演好。八五年夏天,天水县剧团的《下河东》、《芦花荡》、《游西湖》、《劈山救母》足足让杨家寺人过了几天戏瘾。

这一年一次的大戏对终年侍奉土地的农民来说无疑是极其奢侈的享受,远远超过了一个村庄包括杨家寺街上的春节联欢。为了看足大戏,有的人几天不回家,夜里戏毕,就睡在杨家寺的麦场的草堆里,有的看了夜戏再回家,掉进河里是常事。

杨家寺公社是人民的公社,公社灶房前有一口井,井水供所有看戏的人喝。今天想起来有些感慨。

杨家寺街上的大戏有相当长的历史,解放前就名噪一时,陕西名角刘毓中携班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这里演唱了一年多时间,这个弹丸之地秦腔表演盛况空前,当地一些人物与陕西秦腔班子相互切磋,长进很大。到我们开始看戏时,杨家寺镇上的大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与郑宋村的大戏几乎同时,杨家寺街上的大戏也恢复了。我第一次看他们的戏,是一个特别冷的下雪天,我口袋里的两个蒸馍冻结了,咬不动,就忍着饿看。王慧珍的《藏舟》,高玉瑞的田育川。王慧珍算是杨家寺的名角,高玉瑞的扮相特别好看,看戏的人自然不少。天上飘着雪花,寒风呼天抢地,每一个观众头上顶着一层雪,眉毛也是白色的,但是,这戏是无法割舍的。后来,看杨荣的《黄鹤楼》、李永盛的《拾玉镯》。台下的杨荣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他饰演赵云,尽管他的嗓音有限,但赵云的武将风范还是吸引人。李永盛的丑角精妙绝伦,七牒八碗要有尽有,道白、做工,皆宜观众口味。

杨登荣是杨家寺街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个头比较小,声音沙哑,听他说话有些吃力,但唱起戏来不含糊。他的戏我印象不深,比我长几岁的人说他能演出人物来,须生戏还是很有看头。我只知道他担任公社卫生院院长,给人看病不显山露水,倒是把我们生产队已经放弃了的一匹母马的重病治好了。

耕地下放,这大戏也就随之式微,杨家寺的舞台便成了鸟雀的栖身之所。以王慧珍为首的几位演员只能在家里、在庭院,与礼县一些秦腔票友演唱几段经典唱段,当年人山人海的盛况差不多只是梦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