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文化的大众阐释
中国戏曲向来无史,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中国这个以诗教为国之文化唯一之大源的国度里,历来只重视子史经籍和所谓的正统文化,即大文化的传承,从来就没有过把戏曲这种源于民间,流传于街坊闾里的民间小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予以张扬的历史。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不仅给社会的政治文化带来了革新之风,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一方面是全盘的西化,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也有包括饱蘸着民族传统文化汁液的民族戏曲;另一方面,则是一批有着深远眼光的学人,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研究中国戏曲这种民间文化上。先是有国学大师王国维始作《宋元戏曲考》,后有诸家治史之学者,遂成中国戏曲研究之大潮。进入新中国,先是有老一辈学者周贻白先生著《中国戏剧史长编》,再有张庚、郭汉城二先生著《中国戏曲通史》,后有廖奔、刘彦君合著之《中国戏剧发展史》。作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后者似乎更关注于对戏曲本源的研究。然而,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遇到资料匮乏的问题,也没有哪一部戏曲史专著能够准确地说明某些有着重要影响的剧种的形成时间和具体产生年代。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戏曲从来没有进入过正统文人的视野,因而缺乏实证性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如此,即便是现存的和已经整理汇编出版的《中国戏曲论著集成》,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研究戏曲史学家必备的工具书,也不是正统文人笔下和正史,而是所谓的文人野史。其实在今天看来,正是这些野史和笔记,才为我们记录和保存了作为民间文化传统的唯一信史。一部中国戏曲史尚且如此,更何况诞生于明代中叶,发源于陕西、流行于西北各地,传播于神州华夏,被誉为梆子腔鼻祖的秦腔,它的无史、无传,无逸闻趣事,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上个世纪末,一部被称作中国文化长城的宏伟工程《中国十大文艺志书集成》工作的开展,揭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全面进行传统文化研究和着呢管理的序幕。面临在众多的编撰者面前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资料的匮乏,可以说,常常为一个问题、一个条目的编写,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并没有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在戏曲志的编撰史上,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这就是说,原始资料的匮乏,是许多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家学者们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秦腔而言,虽然有许多研究专著出版面世,在各家的专著中,关于秦腔的起源的地区、发展流变的真实年代、秦腔的早期演员、剧作家以及有关秦腔舞台艺术相关的史料,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近年来,许多致力于戏曲史研究的学界同仁,依然没有辨清楚李芳桂、李十三,这位在秦腔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现在研究秦腔,研究秦腔发展史,研究秦腔的声腔艺术,秦腔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凭借的只不过是清代中叶以后一些江南才子以外地人的眼光对秦腔所记录的一鳞半爪,也还只能从野史和文人笔记中窥出对秦腔艺术的点滴记录。
就陕西文化而言,宋元以来就长期处于文化的边缘地带,处于民族矛盾和边缘地区,加之从宋初张载的“关学”一直处于文化的绝对统治地位,“躬行礼教为本”的儒家文化,使得任何“有伤风化”的文学艺术都被视作洪水猛兽而严加惩戒,忧患意识、家国意识、君臣意识、正统意识,一直是陕西文化的主流。这就又使得陕西文化在厚重之中自身又人为地笼罩有浓郁的封建文化色彩,遂使得陕西文人很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作为民间艺术的戏曲。就秦腔艺术本身而言,易俗社近百年的发展史,三意社近百年的历史,都是值得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大书特书的历史。然而,近百年来,我们似乎只关注了易俗社的秦腔改良,只关注了三意社的百年演剧史,却并没有从一种戏曲艺术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其实质仍然是把秦腔艺术仅仅作为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工具层面予以考量,而忽视了它作为艺术本身应有的审美价值。直至今天,所有研究戏曲艺术的专家学者,似乎还是把关注的层面仅仅停留在剧目的创新,体制的变革、演技的发展、音乐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上。纵观五十多年来的秦腔研究,和秦腔艺术评论,我们似乎还在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社会政治层面,关注于剧目的思想性,与社会进程的和谐性,忽略了秦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植根于三秦大地,流播于西北广袤地区、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深深影响三秦人文精神的一种社会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众多的学者和评论家往往只是把秦腔看作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产物,或者说是秦人抒慷慨之情、发幽古之思的声腔艺术。正是在这一角度上说,秦腔缺少的正是一种植根于民众之中的话语解读,缺少从文化视觉层面对其进行研究的理论支撑。
上个世纪末期,秦腔似乎进入到了一种大众传媒阶段,广播、电视、录相带、光碟的飞速传播,使得秦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极容易地接近大众,接近老百姓。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戏曲大观园节目,也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在电波之中走近秦腔、走近秦腔名人。张晓彬正是在这个传播中推波助澜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正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戏曲大观园”栏目,让张晓斌成为三秦大地家喻户晓的名人,而张晓彬也在历时十多年的广播节目中名声鹊起,这部张晓彬根据戏曲大观园谈话节目整理而成的《剧坛纵横》的秦腔野史,也正是一部填补了秦腔研究史中一页空白的非文人专著。
应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秦腔文化发展史。就张晓斌本人来说,他不是秦腔研究的专门家,而是一个置身于秦腔五十多年发展史之中的见证人。从演员到编剧,从编剧到剧团领导,再到著名的秦腔节目主持人,张晓彬几乎是一步不落地见证了秦腔的发展与衰微,见证了发生在西北剧坛的历史风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记录秦腔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的逸闻趣事,要给后人留下这一代秦腔人磕磕绊绊的酸辣苦辛,需要有一个有心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关注于秦腔发展史上的沟沟坎坎和给某些人的命运带来巨大变化的人,一个善于以语言和机智给观众带来笑声和欢乐的秦腔人,这个人就只能是张晓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