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山川地貌、风情民俗、生活状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文化也滋养着当地的人。
陕西,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出生于陕西这片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对于秦腔我想,每个陕西人都很熟悉,就如同各种面条、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一般,它似乎是陕西人的一种情怀。
在老一辈人的熏陶下,我们从小就听、就看秦腔,似乎那是一种很是顺其自然,没有任何理由的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我想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吧。虽说如我一般大的青年大多可能不会唱,但在中华戏曲缤纷的瑰园里,一定能分辨出秦腔的旋律来,一些耳熟能详的选段也定能叫出名字或说出大概的情节,名家名角也是知道一些。老一辈人似乎都会哼唱秦腔,尽管他们大多也都不识字,不懂他们是如何记得那么多剧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闲暇时娱乐的方式也必有不同。大多数陕西人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大概就是唱秦腔,看秦腔了吧。对于陕西人,秦腔似乎可以信手拈来,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唱那么一折,所以但凡有人聚集的地方定有秦腔,如公园或者广场,亦或城墙边。但凡有集市有庙会这种热闹的场面,一定会有剧团前来助兴。陕西人家中如有亲人离开定以秦腔致哀。
平常所看所听之戏曲均多半为折子戏,对于戏迷定能说出是哪本戏的哪个选段,并且评价一番,然而对于资质比较浅的人多半是似懂非懂的,他们只有看到本戏,一本完整的剧目,才能知晓整个故事。
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戏台,有大的集市或者庙会时总会请个剧团唱个几天戏,台下的观众定是提前来抢地盘,年龄从咿呀学语的稚童到坐着轮椅白发苍苍的老人,现场可谓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若有戏可看,定会邀请亲戚好友前来观看。 曾住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平时听到最多的就是有人在吊嗓子,有人在练习某种乐器。偶尔去剧场看场戏,傍晚进场,深夜出场,演员、灯光、乐器、舞台一起呈现出一种美的享受,一场文化的饕殄。可能不像老人那么熟悉,我更爱一整晚看一场本戏。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素有“吼秦腔”之称。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 秦腔演员的服装、配饰也是各有讲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传统绝技:吹火(喷火,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变脸(“变脸型”和“吹面灰”)、顶灯、打碗(分平打和斜打)、鞭扫灯花(至今已不用此技)、踩跷、牙技(“咬牙”和“耍牙”)、尸吊(至今已不用此技。)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近现代秦腔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创新着,《三滴血》、《血泪仇》、《赵氏孤儿》、《三娘教子》《窦娥冤》、《红灯记》、《周仁回府》、《法门寺》,现代戏《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西京故事》、《迟来的玫瑰》、《大树西迁》等影响较大。
该只有陕西人懂得陕西人对于秦腔的这份情怀。秦腔之于秦人,如川剧之于巴蜀人,卢(庐)剧之于安徽人……
愿传统的文化与时俱进,后继有人。不能为传统文化做些什么,就写些文字聊表心意。
注:文字后半部分多为本人整理而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