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喝过孟津铁谢羊肉汤、听过铁谢村走出的曲剧艺术家谢录的包公戏。发布君近日走进铁谢,看到村民正在村头广场演出《铡美案》,苍凉奔放的原声曲剧在古渡口回响。

1、黄河古渡的千年繁华

铁谢村,是古都洛阳通往黄河以北的重要渡口。上世纪七十年代黄河大桥通车以前,南来北往的人员货物必须在这里渡河。

古渡口成就了铁谢的千年繁华,也带来文艺的繁荣。喜爱戏曲的村民在古渡口演出,铁谢村曲剧团应运而生。民国年间,铁谢曲剧团的足迹还踏遍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地区,活动范围远到陕西咸阳、山西太原。

铁谢村

2、铁谢走出人民艺术家

说起铁谢村的戏曲,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河南曲剧中饰演包公的“黑头”唱腔的创始人、家喻户晓的著名戏曲艺术家谢录。

谢录

谢录,1920年生于孟津白鹤镇铁谢村,自幼父母双亡,跟村邻长辈学铁匠,到饭铺当学徒。在黄河古渡口的文化氛围中,谢录爱上了戏曲,各种角色都能扮演,尤其包公戏最受观众喜爱。二十一岁那年,谢录走出铁谢加入专业剧团,开始登上他曲剧艺术的峰巅。

谢录

新中国成立后,谢录的艺术道路进入鼎盛时期。他以苍凉奔放的“黑头腔”和饰演的包公形象被观众誉为“活包公”。谢录被选调河南省曲剧团,主演《铡美案》《打銮驾》《包公告状》,还在现代戏《掩护》《夺印》《报春花》等剧饰演重要角色,成为河南曲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的人民艺术家。

  3、第二代包公承前启后

上世纪的大集体年代,各村成立文艺宣传队,村民们农忙种地、农闲时节排练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在此环境下,铁谢村曲剧团进入了新的繁盛时期。由于谢录在当地的巨大影响,人们大多只认包公戏。于是,铁谢曲剧团第二代包公应运而生。

黄河古渡三代“包公”传承原声曲剧

铁谢曲剧团第二代包公名叫谢留选,论年龄比谢录小21岁,论辈分和谢录同辈。当时,村里经常请谢录回来演出,手把手教村里的戏迷演唱。谢录每排新戏,村里人就照着演唱。很快,铁谢村曲剧团再次红遍孟津全县,赢得十里八村戏迷的喜爱。

4、第三代包公粉墨登场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铁谢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文艺舞台,绘制了《铁谢古渡》巨幅彩绘。村民渴望喜爱文化生活,老艺人重整旗鼓,再次登台演出。

黄河古渡三代“包公”传承原声曲剧

在重新排练的过程中,大家推举五十岁的谢新要出演包公。谢新要首先请来三位七十五岁的老艺人:老党员谢贵堂任导演兼演韩琦,老艺人孙广欣司鼓兼乐队指挥,当年在村剧团的第二代“包公”谢留选负责乐队打锣。又请来年届六旬的谢振卿拉大弦,很快组建起八个人的戏曲乐队。

音乐一响,村里的戏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报名参加演出。

5、众乡亲重建铁谢剧团

铁谢村是个三千多口人的大村,由谢氏先祖立村,谢姓村民占全村人口八成以上。
  谢新要,1966年生,先辈人是铁谢渡口的老船工。他从小在河边长大,心灵手巧,经常为乡亲们修补木船,被选定协助交通局地方海事处管理铁谢渡口。

铁谢剧团

在铁谢村,论辈分谢新要称呼谢录爷爷。在谢新要的记忆里,他从小就经常看“录爷”的演出,到十来岁的时候就能哼唱“录爷”所演包公戏的所有唱段。

在乡亲们鼓动下,谢新要决定“五一”节在村里举行义务公演。他首先争取爱人丁桃红的同意,陆陆续续从家里拿出4000多元个人积蓄置办戏装和演出道具。

尽管从小爱戏,但真要画上彩装正式演出还须反复排练。晚上回到家,谢新要和爱人对戏词,自己唱念包公的词,其他角色的词都由爱人丁桃红来接,经常练习到后半夜。

铁谢剧团

就这样,谢新要和乡亲们排练的大戏终于公演。文化志愿者用相机纪录下了铁谢村第三代“包公”接力传承原声曲剧的故事。

图文:孟小津 宁志亮 张宏斌

铁谢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