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汝州。汝州是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是全国64件不可出国(境)展出文物之一,《鹳鱼石斧图》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最完整、最原始的一幅陶画。汝瓷、汝石、汝帖并称“汝州三宝”,久负盛名。汝州境内自然风光旖旎秀美,人文景观博大精深,文物古迹遍地拾遗,民间艺术独具一格.尤其是诞生于汝州的河南曲剧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曲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韵飘中原、蜚声华夏。

今天,中国剧协和省剧协的各位领导莅临汝州,对我市申报“中国曲剧之乡”工作进行检查验收。这是对我市多年来“中国曲剧之乡”创建的一次全过程、全方位的检验,是对汝州文化事业的一次高层次、面对面的指导,是对我们实施“文化名市”战略的极大鞭策和鼓舞。这次验收,对于进一步理清汝州文化发展思路,打造“曲剧之乡”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汝州文化产业,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汝州市创建“中国曲剧之乡”工作作以简要汇报:

一、曲剧的起源

河南曲剧发源于河南汝州,是河南第二大剧种,俗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汝州“小调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从历史的角度溯源,曲剧的形成经历了坐班清唱、地摊戏、高跷曲儿、高台曲四个阶段。

(一)坐班清唱

坐班清唱兴起之前是小曲儿自由唱,也叫填词唱,即把唱词或民歌小令填入固定的音乐曲牌中唱给人听。后来演变成七八个伴奏者和演唱者,围坐在房屋之内方桌四周“坐唱”,这就是所谓的坐班清唱。随着时间的推移,坐班清唱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

(二)地摊戏

由于坐班清唱仅限于屋内,听唱的人数受到局限,后来,根据人们的要求,就把桌子搬到门外开阔地上唱,有时也搬到大街上唱,这就形成了当时的地摊戏。

地摊戏在当时非常盛行,演唱内容有人物,有故事,但演唱者还是坐着唱,没有动作表演。这一时期地摊戏已形成气候,逢年过节演出,红白大事、生子祝寿也演出,玩者云集,到处都能听到曲子声。

(三)高跷曲儿

在演出中,地摊戏由于场子小,视野窄,围观群众多等原因,曾出现演出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这样一来,有不少唱地摊戏的人开始尝试踩高跷唱小曲,这就是早期的“高跷故事”或“高跷曲儿”。

高跷曲儿也叫哼小曲儿。由于形式新颖,边舞边唱,所以,模仿者众,流行于汝州辖区的村村寨寨。当年曾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跷能手。高跷曲儿通常在农闲或逢年过节时演出,常同社火一起,游街串乡,随处可演。高跷曲儿通俗易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所以发展也相当快。

(4)高台曲

高跷曲儿甩掉高跷登上高台演出,称为高台曲。高台曲的剧中人物扮装和演员都固定下来,不再有角色随意顶替。高台曲在台上表演灵活,不受跷腿的影响,演出效果非常好。此时的高台曲演员仍不叫戏子,还叫玩玩意儿。

1926年的5月18日(民国1 5年四月初七)由汝州市杨楼镇郑铁炉村的朱万明等16人组成的高跷曲子同乐社,应朋友之邀到登封县颖阳镇李洼村踩高跷唱曲几,四乡八保的群众都到李洼村看热闹。当时唱的是《状元祭塔》,正唱到热闹的地方,天降大雨,地上泥泞,无法踩高跷继续演出,他们顶着登台演出为“戏子”、“不能入祖坟”的压力,在龙王庙戏楼前搭上门板,朱万明、关遇龙率先登上高台,其他玩友也解下跷腿登上了高台,为观众续演了《状元祭塔》之后,又演出了《周老汉送女》和((兰桥会》,首次把高跷曲搬上了高台,曲剧从此诞生。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汝州及周边地区,不少高跷班群起效仿,纷纷登台演出。

汝州的郑铁炉、赵庄、吴洼、玉皇沟等地大小不等的高台曲班社蓬勃兴起。朱万明、关遇龙的高台曲子社最为火爆,这些高台曲子社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到周边县市演出,进而发展到洛阳、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许昌、周口、郑州、开封以及安微的界首、湖北的老河口等地。

二、曲剧的发展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已有很多唱曲子戏的驰名人物,如丑行的许雷,须生行的赵六德,小生行的盛三,生旦兼优的胡定、邓金笔、王中彦,青衣、花旦行的李玉林等。 .

曲剧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最为活跃,发展迅猛,并逐渐壮大,角色行当日益齐全,四功五法业已具备,伴奏上管弦兼备,丝竹并济,打击乐开始加入,剧目上由三小戏发展到本头戏,并出现了连台戏和宫廷戏,逐渐发展成熟。

曲剧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俗称“针线筐戏”),不唱“帝王将相”戏,深受群众欢迎。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演员的生活,通称唱戏的为人民演员。建立了国营剧团,演员们全部转为国家职工,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演员的地位日益提高。剧团以壁产艺术为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到农村去演出曲剧。

河南曲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曲剧表演艺术家,如张新芳、王秀玲、马骐、海连池、谢禄、兰文祥、胡希华、王荣光、刘卫生等,他们为河南曲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鉴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的巨大贡献,授予他“荣誉奖”称号。获此殊荣的有豫剧常香玉、陈素真,曲剧朱万明、朱六来,仅此四人。

三、曲剧的现状

曲剧发源于汝州,植根于汝州,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汝州现有3个专业曲剧团、146个业余曲剧团,从业人员达5800人。在汝州,无论是肩背书包的学童、青春时尚的年轻人,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都深受曲剧文化的影响,爱听、爱看曲剧,甚至能唱上一两段名曲。诞生于汝州的河南曲剧以其优美、抒情、细腻而又明快活泼的音乐唱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广为流传,《卷席筒》、《寇准背靴》、《屠夫状元》等经典剧目唱响全国。1965年,曲剧现代戏《游乡》代表中南局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曲剧艺术大师王秀玲、张新芳,二胡表演艺术家宋喜元等,都是从汝州走出去的,马骐、海连

池、胡希华、谢禄等曲剧艺术大师曾多次到汝州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曲剧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不仅从汝州走向河南,而且走向全国,在北京、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广为流传,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汝州市对曲剧事业的支持与规划

近年来,汝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曲剧事业的发展,大力扶持曲剧文化产业,倾力打造曲剧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曲剧的社会影响,为曲剧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物质保证和舆论影响。

(1)举办曲剧艺术节 为了扩大曲剧的影响,先后举办了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和首届中国曲居4艺术节。2009年5月18日一22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汝州成功举办,中央和省市领导,近1 00家省、市厅局、1 0多个兄弟县市主要负责人,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80多名客商.众多国内曲剧艺术家,书画界名流参加活动.艺术节期间,于魁智、李省素等京剧、豫剧、黄梅戏剧种的表演艺术家也纷纷登台献艺。毛小雨、方可杰等数十位戏剧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相聚汝州,就中国曲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高层次的理论研讨,形成理论文章25篇。同时,还举办了“当代中国十大曲剧名角”和“观众最喜爱剧目”评选活动。

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吸引了近1 000名艺术家和贵宾参加,数十万群众观看了戏曲演出,直接和间接为活动服务的工作人员达数千人。艺术节期间,6家专业表演团体和8家民营剧团在汝州城乡演出优秀剧目90余场,数十万群众观看了戏曲演出。同时,还开展了“河南曲剧大家唱”、“曲剧十大演员”评选等活动,让全市人民过足了戏瘾。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20家媒体对艺术节进行了全方

位深度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7套和11套分别对开、闭幕式进行全程录播。

(2)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曲剧魅力

近年来,为了选拔曲剧人才,在汝州电视台常年开设((艺苑春》栏目,让广大曲剧爱好者展示才艺,培养曲剧人才;连续4年举办曲剧选手大奖赛,评出曲剧选手40人,为曲剧发展选拔后备人才;每到周末在汝州剧院广场举办“河南曲剧大家唱”活动,4年来共演出2 38场(次),累计有十余万群众观看了演出。

(3)千方百计扶持曲剧事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曲剧事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预防曲剧演员青黄不接现象的出现,汝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繁荣发展曲剧文化事业。2004年5月,成立了汝州市河南曲剧艺术研究院,挖掘整理曲剧历史资料,研究曲剧文化艺术。2008年,我们投资30万元,组织人员创作了反映曲剧诞生和发展历史的电影和电视剧本《天歌》。2 c№0年12月,我们专门为家庭困难的曲剧演员安排了20个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发放工资11 00元,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曲剧事业研究。2011年3月,我们又提供1 3个岗位,安排了一批从戏曲学校毕业的青年曲剧人才。同时,我们营造宽松环境,鼓励民间剧团的发展,每年都要组织专业的曲剧编导到各民间剧团,帮助他们编排节目,指导演出。

为促进汝州曲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市里还对一些贡献突出、规模较大的曲剧艺术团体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对有表演实力的演出团体和演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使曲剧在汝州进一步发展壮大。

我市创建“中国曲剧之乡”工作取得的这些成绩,既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因素,又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曲剧发展和全市人民衷情曲剧艺术的现实因素,更是中国剧协、省剧协领导长期以来对我们精心指导和倾心帮助的结果。目前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但我们一定会以这次检查验收为契机,认真落实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继续扎实有效地做好“中国曲剧之乡”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知难而进,奋力突破,努力使汝州的文化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