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曲剧源起明清安岳曲剧在四川清音、陕西郿鄠戏、四川扬琴剧等优秀地方曲种孕育下诞生,在原汁原味的曲艺曲牌里融入京剧、川剧及民间戏曲、歌舞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厚重清醇刚柔兼备的韵味,安岳曲剧表演形式上受川剧艺术影响较深,同时吸收了京剧,越剧的表演技巧,但较少受戏曲传统程式的限制,在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以及舞蹈、台步等与歌剧、话剧比较相近。据蒋守文《半方斋》记载,月调自从陕西“郿鄠”调传入四川,便不断被安岳曲剧吸收发扬。
四川安岳曲剧主要曲牌清音,起于古代的“连厢”剧 “花鼓”戏,发展成“郿鄠清唱”。
这好听的“郿鄠清唱”又在赵金花与吕绍尧二位戏角儿的潜心研究下,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传来安岳后,吕氏“小玩友会”与范文伯、田月村的徒弟又把清音剧《秋江》、《裁衣》等传到各曲艺班社而逐渐形成并流行开来。
安岳曲剧尤擅文戏,无论是喜剧、灯戏、还是正戏、民间故事都由剧中那由生旦净末丑组成的小世界讲述,或以曲艺曲牌套词、或以曲牌曲调作素材创腔作曲,悠扬的曲调随着剧情起伏错落,无论是苏锣苏钗敲击的节奏,还是管弦的穿插点缀都令安岳曲剧别具韵味。
那个时候演出的曲剧很多,据县志统计演了四十二场大戏。
像《双狮图》、《柳荫记》、《拉郎配》、《茶瓶记》……还演了几十个小型的曲剧,比如说像《秋江》、《尼姑下山》、《假报喜》……这些小型的演了几十个。
数百年的沧海桑田令安岳曲剧独具特色,即便是同样的曲目也演绎出不同的风味,如《秋江》、《尼姑下山》等传统曲目。
南充的曲剧是扬琴坐唱,而安岳曲剧则是歌词性更强的清音月调曲牌连套。据蒋守文《半月斋》记载,月调自从陕西“郿鄠”调传入四川,便不断被安岳曲剧吸收发扬。安徽的“清音戏”也是由曲剧发展成舞台剧的。
自赵金花同吕绍尧将其传来安岳之后,便有许多的曲剧艺人不断融合完善成。
安岳曲剧清音词牌名,这些外来唱腔逐渐由“连厢”剧、“花鼓”戏发展成“郿鄠清唱”,清音传唱极为广泛,曲调丰富。除了以“勾调”、 “马头调”、 “寄生调”、“荡调” 、“背工调”、 “月调” 、“反西皮”、“滩簧调”为代表的清音八调之外,另有“长城调” 、“鲜花调” 、“哭五更”、“叠断桥”等小调一百余支……
清音长于抒情兼能叙事,对于安岳曲剧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表现形式。
而扬琴有大调与月调之分,其中又分甜平、苦平、夺子、快二流、慢二流 、三板等,以质朴豪放、韵味醇厚为特色。
经多年演出实践,从所表现的内容和戏剧形式的需要出发,安岳曲剧对一部分基本曲调进行改革,打破原曲牌的唱腔结构,创造了犯腔 、散板、清板、紧打、慢唱等板式使之适合戏曲音乐的要求,从而初步形成唱腔体系。
历经世事繁华,数百年的沧桑剧变令安岳曲剧,由兴盛逐渐走向没落,生存与传承成为了摆在安岳曲剧艺人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为了勘破这萦绕在曲剧发展道路上的重重迷雾,为曲剧传承找到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安岳曲剧传承人邹连科老先生奔忙半生。
安岳曲剧伴奏有“民族小乐队”之称,其由许多中国传统乐器共同组成。胡琴作为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自然也在其列。而邹连科与安岳曲剧结缘正是靠着一手胡琴绝活……
“我读小学的时候有流动的艺人,走村窜户,走村窜乡……他们在茶馆里面卖艺。”
“我听到清音小调好好听,在学校是学不到的,那时我就很感兴趣。后来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安岳成立文工团,因为我十二岁就开始学二胡,所以文工团成立。”
“ 1958年12月学校把我调到文公团去搞音乐。”
1981年文工团撤销,含泪离去的邹连科并未就此舍下安岳曲剧。靠着教人拉二胡攒来的积蓄,他靠着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地支撑安岳曲剧的发展。
曲种要发展,艺人、场地、传人、观众一样都不能少……为了传承他找回刘次宏、伍玉芳等老艺人以及李再碧、江依红等骨干,独资成立安岳县弘扬曲剧艺术团。
恢复演出的同时,还免费开办了“安岳县少儿曲剧传习班”,为曲剧的传承苦苦探寻出路。
尽管如此,安岳曲剧仍旧随着演员们的老去逐渐凋零。
偶然一次机会他参加了“和谐中国 · 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展评活动”,凭借安曲剧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曲艺功底,他获得了组织颁发的特别奖。获奖作品改编版《窦娥冤》的资料至今仍被他完好地收藏在书房内。
这次活动除了给他带来荣誉之外,更给他与安岳曲剧指明了一条发展之路,为安岳曲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市县文化部门的业务指导、资金帮助等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建立健全了保障机制,挖掘整理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的创作,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市培训课程,开展传承培训等,为安岳曲剧的申遗之路开山劈石 搭桥铺路。
悠悠历史将安岳曲剧的文化种子,散落在相间田野里,为了最大程度的搜集曲剧种类,邹连科从曲牌名到曲谱分门别类进行搜集、整理。从市井到乡间,邹连科的足迹行遍了安岳及其周边地区。
等到他手稿装订成册汇集齐34套剧本的时候,他几乎已经走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他的剧本手稿里包含了古典、现代、乡村人情、社会风貌等等体裁的剧目。
在搜集过程中他还自己创作剧本,2009年根据安岳柠檬创作的《柠花缘》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安岳曲剧申报成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好项目、好剧种。因为这个是中国的文化,反映安岳历史文化的一个依据。”
四川安岳曲剧团的足迹曾遍布巴山蜀水,逢年过节安岳曲剧团就在邹连科的带领下奔走于市井乡间,为喜爱传统艺术的人们带来一份不一样的年味道。
演员们虽然年事已高,但面对观众们热忱的笑容,他们心里异常满足,仿佛又回到了那些高朋满座的辉煌岁月。
几十年的演出里,不管是露天院坝,还是剧院舞台,邹连科一直都担当着剧里主音的位置,从未落下过一场演出。
他觉得在舞台上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他最心满意足的时刻。安岳县曲剧艺术团在乡镇上的大部份演员不识谱,装备落后,乐器不配套。艺术团派 专人下乡镇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免费辅导。
剧起源于明清的安岳曲剧在安岳弘扬曲剧艺术团团长邹连科的坚持下,被传唱于安岳大大小小的村镇,濒临失传的曲剧在他的手上被“唤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